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在作风建设的过程中,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无论是立身处世还是从政干事,首先要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对“我”的认知与践行,直接影响着工作效能与服务质量,要正确把握对“我”的判断,从内心深处加强党性修养、锻造优良作风。
“本我”注重满足“我”的本能需要。克服“本我”,是作风建设的基础,意味着摆脱个人私欲、惰性和狭隘思维的束缚。“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党员干部应时刻以党章党规党纪为镜,保持自省自警,做到严格自律,及时知止,主动跳出舒适圈,敢于抵制纷繁诱惑,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
突破“自我”,是作风建设的关键,意味着对个人能力、认知边界和胸怀视野的突破。“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认识的进一步觉醒,对自身定位、追求的进一步明确和强化。突破“自我”,要求党员干部敢于打破思维定势,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勇于在复杂工作中承担重任,在挫折与困难中破解难题、积累经验、磨砺意志;善于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自觉省察自己的弱点与不足。
书写“大我”,是作风建设的崇高追求,意味着将个人价值融入集体与社会发展。“大我”突出表现在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上,树立大局意识,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讲政治、守规矩,正确处理是与非、公与私、得与失的关系,杜绝拈轻怕重、挑肥拣瘦、患得患失、讨价还价。广大教育工作者扎根基层一线,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以坚韧执着的拼搏和无私奉献的大爱,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我们共产党人要以实际行动诠释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服务大局中彰显担当,凝聚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追求“无我”,是作风建设的至高境界,意味着将个人完全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无我”绝非否定个人价值,而是以舍我、忘我的极致追求超越个人得失,以纯粹的信念和坚定的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以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为代表的科学工作者,隐功埋名,终生报国不言悔;以广西百色市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为代表的青年基层工作者,放弃大城市的繁华,把青春挥洒在扶贫路上……他们心怀家国,不计个人荣辱,用行动践行使命。党员干部应以他们为榜样,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以“无我”的胸怀和境界,全身心投入干事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忘我”地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
克服“本我”的局限、突破“自我”的桎梏、书写“大我”的担当、追求“无我”的境界,这四个维度层层递进,共同构筑起作风建设的精神坐标与实践路径。作为教育战线的青年干部,我们要厚植为民情怀,以过硬的作风勇立潮头敢为先,奋楫扬帆谱新篇,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青春答卷。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高校中心党支部,执笔人:潘信林 张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