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夯实基层党建根基,有效吸引产业优秀人才,有力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党的领导—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筑牢基层党建根基,稳固产业发展“压舱石”。基层党建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持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才能确保乡村全面振兴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营造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环境。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将党建引领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织密基层治理的“连心网格”,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民主协商、群团协同、社会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要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主体作用,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
汇聚产业优秀人才,激活乡村全面振兴“强引擎”。基高素质的基层人才队伍是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促进地方发展的关键要素,是连接政府与群众、落实政策与服务的桥梁纽带。必须着力建设一支来源广泛、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乡村全面振兴人才队伍,各级党组织要立足基层实际需求,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引导高校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才投身基层建设,建立健全人才信息库,精准对接群众发展需求。同时,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服务供给,营造开放包容、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让人才在工作当中获得归属感,增强人才在基层工作的归属感、成就感和职业尊严感,激励各类人才坚定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共同谱写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篇章。
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民生改善的“新支点”。产业转型升级是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和核心动力,一方面,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升劳动者收入水平,同时吸引相关领域技术人才聚集,形成人才与产业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民生需求的持续升级为产业转型指明了方向。当前,健康、养老等民生需求显著增长,有力推动了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群众环保意识普遍增强,加速了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进程。短期来看,产业转型可能伴随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如部分传统岗位的缩减,相关从业人员面临转型挑战。但从长远发展看,产业转型升级将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推动劳动力结构向数字化、技能化、创新型方向优化升级。显著提升整体就业质量的同时,也为劳动者开辟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收入增长潜力,最终实现产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中共永康市唐先镇委员会 林可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