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中华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德法共治”理念,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能够提高组织制度化水平,保障政治稳定和社会有序发展,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向心力、凝聚力、动员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德法共治”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十四亿多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深入阐释中华文化对中国政治制度演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有助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后人建构政治秩序及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进行了不懈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健全。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毛泽东同志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个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历史上有关理想国家制度的构想和政治制度建设成果等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集体本位观是中国传统社会奉行的主要伦理原则,它的核心内涵是集体意志优先于个人需要,个体的价值取决于个人对集体应尽的责任。儒家的仁爱思想提倡个人应对所处社群多尽关爱、礼敬和奉献等义务。它涉及两个层面的伦理准则:对于为政者来说,要忠于国家、顺应民意、恩惠民众、勇于奉献、敢于担当。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应对家族和乡里奉行“亲亲”之道,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关爱更多的人群;应当遵守政治秩序,自觉接受为政者的管理。传统集体本位观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包括为政者应尽到养民、惠民、便民、教民等职责,政权的稳固取决于民心向背,政令的施行要合乎民意以及选贤任能等。中国历代监察机构都具有征集民意、关注舆论、探访民情,以作为国家行政决策参考的功能。中国传统的基层治理实践存在地方公议的习俗。地方公议,一方面表现为在乡村中,事关本乡的重要事务由作为村民代表的乡绅和乡老等集体讨论;另一方面表现为乡绅和乡老等与地方官开会议事,当面向地方官表达意愿,以及地方人士向官府呈递文书,书面表达意愿。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在行政管理等方面有较高的效率,与历代统治者重视官员选拔、奉行选贤任能的理念分不开。在官员选拔方面,古代将“德才兼备”作为衡量、考评和录用人才的主要标准,既看重官员的德行操守,又重视官员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先后实行察举制、征辟、九品中正制等制度。隋唐至两宋时期,政府侧重通过考试机制来录用人才,以及通过考试和荐举相结合的方式来选拔任用官员。明代,荐举成为官员铨选的主要方式之一。
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存在内在契合性。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认知和情感的基础,并且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守的信条和实践依据。古代围绕民本思想进行的政治制度探索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建设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提出“又红又专”的干部标准。改革开放后,为有效选拔德才兼备的干部人才,党中央积极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199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自1995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颁布以来,党中央先后于2002年、2014年两次作出修订,进一步完善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该条例要求,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下列原则:党管干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事业为上、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公道正派、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民主集中制;依法依规办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要经过分析研判和动议、民主推荐、考察和集体讨论等多个环节和程序。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对传统“选贤任能”思想的继承和深化。
将传统“德法共治”理念融入法治建设
“德法共治”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在古人看来,德治可激发民众的羞耻心,促使其严格自律;法治则使道德观念具有清晰的操作性和规范性,增强政府的信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同时通过他律促进善治。德治的主要方式是教化,具体方法是:为政者要修身立德,为民众之表率,进而使天下之人有近逮远,皆相同化;重视营造有助于道德进步的环境等。法治则意在通过公平的赏罚措施促使民众守法向善。这要求为政者严格守法、不轻易废法,在法律适用上注重公平;要求民众形成对法律的信仰和养成遵守法律的习惯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在法治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制定了涉及党的组织建设、纪律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等多部党内法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重视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制定了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军事法等多部法律,建立起宪法制度和立法执法司法体制。新中国成立后,党内法规体系建设持续推进,确立了新中国的宪法制度和立法行政司法体制,涉及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司法制度、立法体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陆续出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法治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我们党将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内容,逐步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在德治方面,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道德自律和作风修养问题。在革命根据地社会建设和群众团体建设中,坚持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民众践行共产主义道德。中国共产党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有效途径,建立民主生活会制度。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我们党重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共政策之中,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社会治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鲜明价值导向,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倡导和鼓励,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和惩处。”“要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旨在把社会主义道德理念、原则和准则等贯彻到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中,发挥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通过法治引导社会树立正确价值观,以实现道德观念和法律规范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独特性。从政治发展的视角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能够提高组织制度化水平,保障政治稳定和社会有序发展,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向心力、凝聚力、动员力。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②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③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4日。
④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⑤《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政府网,2019年11月5日。
责编/银冰瑶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