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更好保障新时代国家能源安全

【摘要】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提出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能源保障基础不断夯实。在这一背景下,国家管网集团积极作为、开拓创新,大力实施市场化、平台化、科技数字化、管理创新“四大战略”,全力打造世界一流能源基础设施运营商,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能源安全 现代企业制度 科技创新 新质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F426.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能源安全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与战略价值。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化国家油气体制改革与油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相关改革举措稳步推进,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管网集团)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打造平安管道、绿色管道、发展管道、友谊管道”的重要指示要求,始终秉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要、服务行业发展的宗旨,在推动高质量组建、运营和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油气管网运行调度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不断发力,相继建成投运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等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有力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建设,更好保障新时代国家能源安全。

党建引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借势而为,找到顺应能源大势之道。”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大背景下,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对于国资国企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提升能源保障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加快完善这一制度,关键要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的关系,也就是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两个一以贯之”的重要指示要求,即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为探索建立有别于独资公司的治理机制,国家管网集团立足股权多元化企业实际,重点从党组(党委)领导作用发挥、规范高效董事会建设、公司治理制度体系完善三个方面持续发力,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积极探索党组(党委)领导作用更好发挥。在做好党建入章、全面落实“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明确党组(党委)职责权限、加强组织落实和干部到位等“规定动作”外,主要还有三项“特色动作”。一是党组推动董事会建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常态化机制,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司及行业的重要指示批示,促进董事会在大方向大原则上与党组保持一致。二是创新实施“学思践悟验”党建工作五步法,形成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的“方法论”。三是强化党组在监督环节的作用发挥,初步构建党内监督主导,专责监督、职能监督、日常监督贯通联动的大监督体系,推动监督协同高效开展。

积极探索股权多元化董事会作用更好发挥。针对股权董事多的特点,董事会在运行机制上作出一些有别于独资公司的安排,以便充分发挥股权董事和股东单位的专业优势与外部视角,提高董事会科学决策水平。一是建立多维沟通机制。股权董事代表股东行权,董事会议案往往需要股权董事与股东单位的双重研究。据此,国家管网集团形成领导班子与外部董事、董秘董办与外部董事、业务部门与股东单位三个层面的沟通途径,增进外部董事、股东单位对决策事项的了解掌握。针对联合管道公司少数股权收购等比较复杂的决策事项,提前召开外部董事、股东沟通会,推动形成共识。二是建立健全董事会授权机制。考虑到国家管网集团组建后管道建设工作量大的实际,董事会在成立时就制定了董事会授权管理制度,将部分职权授予董事长、总经理行使。总体上看,董事会通过决策约25%的投资项目,实现对85%投资金额的直接管控,同时加强授权事项的监督管理,形成授权适度、风险可控、效率提升的董事会授权机制。三是构建开放包容的董事会文化。倡导董事畅所欲言,充分尊重外部董事意见,推动形成民主议事氛围,提升外部董事履职积极性,促进董事会视角更多元、分析更专业、决策更科学。董事会作用发挥得到国资委的充分认可,认为董事会议事氛围民主、讨论充分深入,董事专业负责、独立客观发表意见,充分体现国家和出资人意志。

积极构建规范有效的公司治理制度体系。国家管网集团以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着力点,锚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目标,大胆尝试、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推进国有企业治理现代化的成功之路,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中展现了责任担当。一是实现“多表合一”。结合股权多元化中央企业治理结构的实际情况,梳理形成公司《重大事项决策权责清单》,将党组前置研究讨论事项清单、“三重一大”决策事项清单、董事会授权决策事项清单“三表合一”,确保权责清晰、便于操作,实现“一表在手、一目了然”。二是注重分类指导。结合公司所属单位中存在设董事会的独立法人企业、未设董事会的独立法人企业、非独立法人企业等不同情况,制定出台《关于完善直属单位“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指导意见(暂行)》,分类明确直属单位“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的程序和要求;根据制度运行情况,梳理形成3类所属企业重大决策事项清单范本,提升“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执行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固化最佳实践。抓住公司数字化转型契机,结合重大事项决策的具体实践,制定党组(党委)决策支持、董事会决策支持、股东会决策支持、董事会授权决策支持4个流程,实现重大事项议题审批单流程上线运行,推进各治理主体职权范围、决策权限、决策要求等规范化、程序化。

以专业化整合促进效率提升和资源配置优化。国家管网集团完成“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3个石油企业的简称)资产收购后,由于原管理体制、管理模式不一,同一区域内出现了多头管理、管理交叉重叠、职责不清等制约集团安全生产的瓶颈问题,亟需深化国家管网集团内部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立足现状,国家管网集团开展市场化、专业化、区域化、共享化改革。推动同一区域的运维企业整合融合,切实解决区域内管理交叉、资源浪费、管理不平衡等问题,压减管理层级,做小做精本部机构,突出一线业务资源配置,组织机构更加精干高效,经营水平和安全生产管理能力稳步提升。瞄准高端技术、战略发展方向,积极整合成立专业化公司,提升专业化能力。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组建市场开发中心,做强管网服务品牌。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能源领域,保障能源安全与科技紧密相连,科技创新是保障能源稳定供应、推动能源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国家管网集团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契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让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锚定科技攻关,打造技术赋能“新高地”。面对油气储运领域的重重挑战,国家管网集团瞄准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我国第三代大输量天然气管道标志性工程——中俄东线。2024年12月2日,我国单管输气量最大的管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年输气能力增至380亿立方米,达到最高水平,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助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我国第三代大输量天然气管道标志性工程,中俄东线是我国首条采用1422毫米超大口径、X80高钢级、12兆帕高压力等级、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天然气管道,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均采用多项先进技术,是我国首条智能管道的样板工程。首先,中俄东线运用集中远程调控、集中监视、集中巡检、集中维修的一体化智能运维新模式,全线压缩机组、站场均采用远程“一键启停”技术,实现多种工况、多种模式下的自动判断和控制,并通过管道在线和离线仿真系统、压缩机组动态效率监测系统、光纤预警监测系统、阴极保护智能监控系统等多项自主研发的配套智能系统,提升管道智能化运行水平。其次,在中俄东线“咽喉”要道——长江盾构穿越隧道的安全护航上,国家管网集团利用防爆型轨道巡检机器人,对隧道中三条超大口径管道进行设备巡检和数据采集。该智能机器人可实现21公里持续稳定作业,满足长江盾构穿越隧道往返的巡检工作,减少了人工巡检的频次和时长,开创了国内首次使用防爆型轨道巡检机器人开展管道巡检作业的先例。最后,中俄东线是我国首条关键设备和核心控制系统全面实现国产化的管道。沿线36台大功率压缩机组全部选用国产设备,离心式压缩机、高速同步电机、变频器等关键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管道“神经中枢”实现自主可控。首次应用了全自动化焊接、全自动超声波检测、全机械化防腐补口等先进技术和国产化施工设备,推动了管道装备制造能力的升级换代。

推动成果转化,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国家管网集团持续完善成果评价、成果转化、创效激励“三项机制”,聚焦安全输送、高效运行、价值服务三大业务需求,打通“最后一公里”,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生态,让科技创新的光芒在生产一线绽放。

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公司自主研制5类6种气质分析仪并全面推广,在深耕内部市场的同时,多措并举开拓外部市场,已经完成49个应用项目对接,高效交付仪器设备127台/套,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智能、绿色气质分析系列产品应用,保障了我国油气贸易计量关键装备自主可控。储运技术公司加快推进关键设备智能监测平台功能建设,已建成国内唯一集成燃气轮机、压缩机、电动机、输油泵等多类型设备的在线监测诊断平台。压缩机组综合预警与故障诊断技术在402台机组上推广应用,提供智能分析和决策支持,保障管网关键设备安全平稳运行。华南公司成功研制DN80、DN100、DN150三种口径0.1级国产化质量流量计,并完成7台/套样机工业试验,成功研制国家管网集团首台“油品界面智能检测仪”,破解了成品油管道性质相近油品界面检测难题,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自主研发伸缩式无摩擦球阀、雷达液位计、磁致伸缩液位计等15类国产化装备,加快推进现场应用210台/套,有效打通“产学研用”链条,全力推进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智慧管网“新蓝海”。面向未来,国家管网集团以战略性、前瞻性眼光,聚焦管输业务主航道,结合自身能力和能源发展趋势,谋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速科技项目攻关,推动示范工程落地,增强产业引领力,塑造未来竞争新优势,开辟发展新赛道。

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启动新疆多介质管道安全输送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氢气、甲醇、二氧化碳等6个非常规介质管道输送实验平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硬件支撑;探索在西北地区开展甲醇管道前期研究,以示范项目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广西公司开展国产燃驱压缩机组故障智能辅助决策创新研究,创造性引入人工智能和知识图谱技术,实现故障源快速准确定位及潜在故障点精准管控,提升压缩机组无故障运行时长。西气东输公司创新应用三维水下实时成像系统和专用五爪伸缩臂挖掘机,成功实现不同水深条件下海底管道周围环境精确清理,为海底管道维护和抢修提供了全新高效方法,也为海洋工程领域相关技术进步提供了实践经验。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管理公司在北海LNG接收站试点完成LNG生产线一键启动,实现国内接收站首次包含低压泵、海水泵等关键设备整条生产线全面自动运行,为加速智能接收站建设插上“数智翅膀”。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途上,国家管网集团以创新立企强企为着力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管网力量。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绿色转型安全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其中,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是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之举,培育新质生产力则是顺应科技变革、提升能源行业竞争力的核心路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能源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在这一战略指引下,能源领域企业积极作为、开拓创新。国家管网集团大力实施市场化、平台化、科技数字化、管理创新“四大战略”,加快打造服务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与众不同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能源基础设施运营商。

以党建引领推进国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管网集团将继续牢牢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各方面全过程,推动企业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切实发挥高质量党建的引领保障作用。进一步优化完善法人治理体系建设,充分落实董事会治理、经理层行权,提升法人治理的规范性与有效性;优化集团组织管控体系,实现组织责权利分工明确、组织运作高效、各主体自主运行;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等背景下,进一步加快构建完善具有管网特色的公司治理制度体系。

以持续降碳向“绿”锚定绿色低碳战略方向。我国近90%的碳排放来自于化石能源燃烧,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速度直接决定我国“双碳”目标实现进度。一是我国天然气预计2040年左右达峰、石油消费已进入平台期,油气管输是集团公司主营业务,应在充分持续发挥好传统能源的兜底保障作用的前提下,强化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优化用能结构,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着力增强自身应对市场变化和风险方面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筑牢能源安全保障与转型发展的根基。二是集团新兴业务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风光氢氨醇碳等战新业务也处于培育阶段,应进一步壮大基于业务发展需要的支撑机构和研究、管理人员队伍,按照科技图谱,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为牵引,加快建设研发体系,聚焦建、运、维技术瓶颈难题,攻关解决关键核心技术,有力支撑开拓战新业务发展新赛道、带动现代化能源产业链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持续扩大有效投资,超前布局一批骨干管网工程和互联互通项目,更好促进上游油气资源多主体多渠道供应、下游销售市场充分竞争。三是公司具备条件的站场分布式光伏发电、主要设备“油改气”“气改电”改造等已基本完成,下一步,更加积极布局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储能技术、光伏发电等战新业务,加强市场需求洞察,开发储运服务高附加值新产品,争取政策支持,拓展非监管类型业务;持续创新服务产品,打响管网惊喜服务品牌,优化商务模式,配套制定与完善行业规则,打造“管网声音”。

以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安全稳定更好保障新时代国家能源安全。国家管网集团全力打造智慧互联大管网、构建公平开放大平台、培育创新成长新生态,推动形成上游油气资源多主体多渠道供应、中间统一管网高效集输、下游销售市场充分竞争的“X+1+X”油气市场体系。集团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2月2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北段投产通气仪式上提出的打造“平安管道、绿色管道、发展管道、友谊管道”的重要指示,强化使命担当,强化结果导向和目标管理,全力降低国际地缘政治风险影响,强化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安全韧性稳定,把中俄东线打造成为“四个管道”。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论述,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结合起来,牢记“国之大者”,聚焦主责主业,以更大力度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创新驱动、优化产业布局,做强管网运营新范式,充分发挥“全国一张网”的优势,建设好、管理好、运营好国家能源“大动脉”,为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国家管网集团新贡献。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学习〈习近平关于国家能源安全论述摘编〉》,《人民日报》,2024年9月20日。

②章建华:《更好统筹能源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人民要论)》,《人民日报》,2024年4月8日。

责编/孙渴 潘旺旺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