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既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也是矛盾化解的第一线。面对基层治理中的现实挑战,需构建“根系治理”新模式:用制度创新夯实根基,厚植制度优势的“土壤层”;以数字技术疏通脉络,打通资源输送的“营养链”;以多元共治培育生态,构建社会协同的“共生体”,全方位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多元共治”的新格局,焕发治理新气象。
厚植制度优势的“土壤层”,构建权责适配的“治理底盘”。社会治理现代化本质上是治理体系的系统性重塑。建立动态确权机制。通过制定权责清单明确法定职能、准入清单规范事项下放、负面清单设定行政禁区,形成体系化的权责配置制度。配套动态调整程序,建立由法律专家、基层代表组成的常态化评估机制,构建起“权随责定、事权匹配”的制度框架。创新动态下沉机制。坚持“需求导向”,通过建立基层需求清单、赋权清单、资源清单“三单联动”制度,推行标准化准入审核流程,明确事项下沉的审批权限和办理要件,实行“要素捆绑式”赋权,凡需基层承接的行政事项,同步配套人员编制、经费保障和技术支持,形成“权、人、财、技”四位一体的资源下沉机制,实现精准投放,确保基层接得住、用得好。完善双向评估机制。构建“上下互评”的考核体系,将职能部门支持基层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指标,设置基层反向评议权重,开发多维度评估模型,通过交叉验证、过程追溯等方式提升考核科学性,推动形成上下贯通的治理合力。
打通资源输送的“营养链”,激活智慧治理的“末梢循环”。信息化浪潮正在重构基层治理的底层逻辑。数字化转型不是单纯的技术叠加,而是治理思维的革命性转变,需构建“全域感知、全时响应”的治理中枢。编织全域覆盖数字网格。建立“多网合一、一网统管”的数字化综合治理平台,整合党建、民生、城管等专业网格资源,开发智能治理终端系统,落实“智能采集-自动分拨-协同处置-反馈评估”的闭环流程,配备专职网格员队伍,通过“网格巡查+智能感知”双轮驱动,实现治理要素在网格层面的精准聚合,确保问题在网格层面发现、诉求在社区层面解决。建立资源整合供给机制。推行“资源池”管理模式,打破部门条线分割,统筹配置政策、资金、项目等治理资源,建立竞争性分配机制,通过需求匹配度、实施可行性、群众受益面等指标动态调节资源流向,提升治理资源配置效能。优化服务效能追踪体系。建立“需求感知-智能分析-精准投放”的“全周期管理”服务闭环,开发服务效能监测平台,实行“红黄绿”三色预警管理,实现服务供给的质量控制闭环。
培育社会协同的“共生体”,打通共建共享的“经纬网络”。基层治理现代化最终要构建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治理生态。强化社会组织培育。建立“三级孵化”培育体系,在县市级设立社会组织培育中心、镇街区建立创客空间、社区(村)打造微创基地,推行“种子基金+导师帮扶”成长计划,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导、专业赋能等方式培育治理型社会组织,制定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权责清单和准入标准,构建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多元化支持渠道,形成政社协同的治理生态。加大共治共管力度。实施多主体协商治理,建立百姓议事会、邻里互助会等协商机制,构建“提议-协商-实施-监督”的完整自治链条,开发线上线下融合的议事平台,推行积分制管理,建立志愿服务、环境维护等行为积分标准,将公共事务参与转化为可视化社会资本,开发积分兑换公共服务、实物奖励的双向通道,形成物质激励与精神引领的双轮驱动。培育文化共同意识。实施新时代社区文化培育工程,通过公约制定、传统再造、品牌塑造等方式强化共同体意识,建立道德评议、典型选树等文化引导机制,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治理文化,构建共建共享的价值循环,形成柔性治理的文化支撑。(高密市委组织部 葛莉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