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追光青年
首页 > 读书 > 正文

“脱不下的长衫”观念要改一改

——读钟秋明《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研究》

作者:吕高安

又是一年毕业季。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长,从2022年起连续三年突破千万,已成为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绝对主体。

企业微信截图_17494627232102

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既关乎当下,更利于长远。而就业问题不仅仅与经济形势相关,也与大学生就业观发展变化紧密相关。不久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钟秋明力作《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研究》,正是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钟秋明现任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院长、研究员,此前任省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长期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和教育管理工作,并做出卓有成效的实践。在书中,他以详细的调研,深刻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偏好,揭示了部分学生工具性、功利性倾向突出,就业过程中因理想与现实冲突明显,表现出焦虑迷茫、盲目攀比等非理性心态。他认为,如果缺乏自我认知和有效的正向引导,就容易导致“观念性就业困难”等问题。这让人不免想起近年网络热门词、部分大学生用以自嘲的“孔乙己的长衫”。

钟秋明认为,这种固化思维,也是传统教育观念隐藏的职业偏见——体力劳动者和职业教育都是低人一等的。导致一些相对高学历者难以落地,一些相对低学历者也不被尊重。

然而,各行各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大批高学历人才突破城乡地域、突破行业身份流动,去创造更新的发展空间。随着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的发展,新农人、网络直播员、UP主、播客、旅行策划师……大量新就业群体,也早已证明了会做题不是“王道”,拥有创意+实力,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事业。体力劳动、基层岗位、在欠发达地区就业并不可耻,干最脏的活、赚最干净的钱并不可耻。

人力资本体现于人身体上的知识和技能,还意味着时间和健康。健康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钟秋明先生在书中指出,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存在将就业指导狭化为求职指导,将重视和加强就业指导激化为职业主义的认知误区。然而,就业、人的职业成长道路与“树人”紧密相关,《管子·权修》中说,“一树百获者,人也。”就业指导强调职业价值取向,教育要为人的职业生涯做准备,但它绝对不将职业准备局限在某一特定职业及职业技能培训,而是“引导受教育者科学认识自我、探索职业世界,在自我和职业之间寻找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不只是能更好地谋生,而且能更好地生活”。

工作,在人走向自我的旅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钟秋明站在更高的层面论证,高校和社会、家庭应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社会舆论,来潜移默化、持久正面影响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体验和练习中养成良好的态度。

作为高校管理者,作者还对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提出了小班授课、讨论式教学的建议,认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应当专业化、专家化,提升整体教学和研究的水平,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们探索自我、认识自我,再认识职业世界、懂得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带领年轻人们看到,人生长河中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做到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用发展、成长、增加人生体验、寻找人生价值的思路来择业。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他们才能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一定的行为方式,“获得主体性”。

作者还对目前的就业指导现象提出了几点看法。在高校,追求就业率,彰显专业技能、求职技能、职业适应性固然可以,但是,如果漠视人文教化,误导学生“脱不下长衫”,就必将扼杀价值选择的多样性。作者大声疾呼,“这是对高校创办初衷和基本职能的背离,不仅有害于高校,有害于专业职业,更有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生幸福。”这些警言,无疑是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后,富有辩证思维、长远眼光的思考。

人不是器具,人不仅仅具有工具和手段价值,更具有目的价值。拒绝被“工具化”,让人成为“目的”,钟秋明正是从这一人文主义思想出发,清醒地正本清源,洞见教育者有责任让大学生知道,“读大学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就业和赚钱,更应该指向优良而幸福的生活。”而优良而幸福的生活,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模样,窄化了自己的选择。正如网友所说:人生本该是旷野,不该只有一条轨道。

“大学生就业不应该是高校的主体压力”。作者进一步论证道,具有良好心理素质、道德情操、思辨能力、综合素质和一技之长的毕业生都是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所以高校不应当急功近利,而应回归初心——“培养人格健全的人”。读至此处,我才感到豁然开朗,的确,只有如此,当代大学毕业生才不会被“孔乙己的长衫”困住。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