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 > 正文

如何破解专家信任危机(2)

调查结果表明,导致我国当前专家信任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专家的利益关联。一些专家代表部门或企业利益、代表专家所在机构利益或者代表专家自身的利益,从而使得专家的立场不再中立,专家作为“真理代言人”的身份受到质疑。其次,公众与专家具有不同的风险观。公众要求零风险,而专家认为没有绝对的安全,风险总是存在的。由于专家对科技风险评估与公众科技风险认知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往往造成两个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严重时会出现信任危机,影响公众对科学和政府的信任。最后,科学传播的效果不理想。一些科学传播者的科学素养不足、媒体职业道德缺乏,在传播过程中有时会误导公众、激化公众与专家之间的紧张关系。科学传播中使用量最多的网络等新媒体,它们的可信度较低;而可信度较高的书籍等传统媒体,它们的使用量却较少。

总之,当前社会中的专家正在变得不再利益无涉和价值中立,专家与公众的风险观差异挑战了专家的权威性和可信性,科学传媒部分地制造出并激化了公众对专家的质疑。上述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专家信任危机。

现代社会的健康运行离不开良好的专家信任。面对专家信任危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反智主义和民粹主义绑架社会和专家。第一,努力切断专家的利益关联,打造价值中立的专家。第二,促进公众理解和参与科学,增进公众与专家之间的有效沟通。第三,加强科学传媒治理,提高科学传播效果。

打造价值中立的专家。专家代表的是真理性的认识和成功的实践,因此,专家应该是价值中立的。公众担忧专家在利益和部门面前无法保持价值中立,从而不再坚持真理和事实。因此,要消除专家信任危机,就要努力切断专家与不正当利益之间的关系,斩断专家与部门之间的不恰当关系,使得专家做到利益无涉和价值中立,真正代表“社会的良心”。62.85%的被调查者指出:“政府和企业应该将相关调查和数据公开透明化,让专家的工作接受公众的监督和审查,这将有助于增强专家信任”。为了切断专家的利益关联、保持价值中立,需要部门、产业和专家等不同的主体,建立起各自独立、相互尊重的原则和制度。

促进公众与专家之间的沟通。第一,公众理解和参与科学。可以通过听证会、共识会议等方式,扩大风险决策中的公众参与,增加科学决策的合理性,增强公众对专家的信任、减少不信任。可喜的是,此次调查表明了我国在公众理解科学方面拥有良好的基础。在“较为充分地理解一个科学问题——比如全球气候变暖问题、PX项目等”时,高达70.42%的公众自己基本能懂,此外,还有10.55%的公众能够完全理解。第二,科学理解公众。43.73%的被调查者指出,专家应倾听公众的心声、重视公众的诉求、理解公众。专家如何去理解公众呢?37.06%的被调查者期待与专家进行直接沟通,而不是通过第三方转述,并认为直接沟通有助于增强专家信任。49.23%的被调查者提议:专家应提高与公众沟通的技巧,少用晦涩的术语,多用老百姓能理解的方式进行表达。这就要求不断提高专家的沟通技巧。第三,沟通公众与专家的风险观。一方面提高专家和公众应对风险的能力,改变公众的零风险观,形成看待和应对风险的理性态度;另一方面把公众的风险认知引入科技决策,实现风险沟通的双向互动。

提高科学传播效果。在主体方面,提高科学传播者的科学素养,加强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建设。针对网络等新媒体利用率高而可信度低的特点,要加强网络媒体治理,引导网络媒体发挥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同时,建立畅通多样的传媒渠道,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书籍等传统媒体可信度高的优势。

总之,在信任问题上存在着一种“不对称原则”,即失去信任比获得信任更容易。这意味着,在我国当前,重塑良好的专家信任必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为此,我们将砥砺前行,重塑专家信任,努力促进社会的有序健康发展。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危机   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