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 郭飞
近年来,人们对专家的信任度不断走低,“砖家”“叫兽”等贬损性提法见诸网络。专家为什么频频遭受质疑?专家不被信任,对我们的社会发展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又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重塑专家信任、促进公众与专家之间的良性沟通?
专家信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它对于公众生活、科学发展、产业发展和国家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所谓专家信任,指的是公众信任专家以及专家的可信性问题;而专家信任危机,则指的是公众质疑专家以及专家可信性的危机。专家的利益关联、公众与专家的风险观差异、科学传播的效果不理想,是导致专家信任危机的主要因素。面对专家信任危机,必须重塑专家信任,警惕反智主义和民粹主义绑架社会和专家。为此,应努力切断专家的利益关联,打造价值中立的专家;促进公众理解和参与科学,改善公众与专家之间的沟通;加强科学传媒治理,提高科学传播效果。
在现代社会中,专家系统是由技术和职业人员组成的体系,正是这些体系编织着我们的生活空间。专家系统之所以可信,是因为它所依赖的科学知识是可靠的,它所依赖的科学活动是成功的。专家信任不仅包括信任专家系统的有效运转,还包括信任专家的知识和品行。一方面,专家拥有足够的科技知识和能力,能够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服务,另一方面,专家具有可靠的品行,坚持职业伦理,对客户和社会负责。
专家信任对于公众、科学、产业和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公众需要专家信任。专家信任是应对不确定性的一种简化手段。人们通过信任专家,能够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危害,增加安全感。在当前风险社会中,没有人能够完全置身于专家系统之外,公众在日常生活离不开对专家的信任。第二,科学事业的发展需要专家信任。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发展,一个国家的科技政策越来越多地需要公众的信任和参与。专家的可信度制约着科研经费的预算,影响青年人从事科学职业的兴趣,进而影响科学事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专家信任。产业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分化基础之上的。产业的创新发展需要值得信赖的专家系统。第四,国家治理需要专家信任。专家系统是一个国家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政府通过专家系统的论证和宣传,增加政府的公信力和政策的合理性。
目前,我国的专家信任度总体较高,但也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2015年7月,浙江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的盛晓明教授团队对我国的专家信任现状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专家的权威性和可信性正在受到挑战,我国当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专家信任危机。具体数据显示:公众对于专家的态度,呈“一般信任”和“比较信任”的比例分别占37.6%和48.87%,而明确表示“不信任”的占6.13%。在面对“转基因食品有损健康”的说法时,56.09%的被调查者愿意参考专家的意见,同时有高达44%的公众坚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对核电站建设的态度”调查结果值得关注。“专家一般认为:建设核电站发电的收益很高,同时发生事故的概率很低。如果政府计划在您居住的城市兴建一座核电站,您的态度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20.65%的公众直接质疑专家的说法,不相信专家所说的“核电站发生事故的概率非常低”,从而不支持该项目。
专家信任危机关系到公众的安全,关乎科技、社会和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旦公众对专家失去信任,那么,则很容易将这份信任转向迷信等伪科学,从而导致反科学和反社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当前我国的专家信任危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