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追光青年
首页 > 人民智库 > 专家观点 > 正文

未来产业的主要特征

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一般而言,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其核心是前沿技术的创新突破,主要面向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6大重点方向,具有显著的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特征。

战略性。未来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技术主权方面,未来产业的核心技术关乎国家竞争力,如基因编辑工具等,一旦落后将直接影响未来国际规则制定权。经济发展方面,未来产业通过创造新需求重塑全球经济版图。据有关预测,到2030年,自动驾驶、未来制造等未来产业将贡献全球GDP增量的30%。社会转型方面,未来产业有助于破解人口老龄化、碳中和等重大社会问题,如可将机器人护理纳入未来产业规划,以应对未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照护需求。

引领性。未来产业的引领性既来自技术本身的突破性,也源于其与经济社会系统的深度融合。以类脑智能为例,通过模仿生物神经网络机制,不仅推动人工智能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跃迁,更在脑疾病治疗、个性化学习等领域催生新业态,形成“一核多极”的辐射效应。未来产业引领性特征通过三种路径实现。一是技术链牵引。未来产业通过突破基础理论瓶颈,带动关联技术升级,如量子通信推动密码学、激光技术的发展。二是产业链重塑。未来产业打破传统产业边界,形成跨界融合生态。以车联网为例,汽车制造、通信服务、云计算、交通管理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起“车—路—云”一体化协同系统。三是价值链跃迁。未来产业将进一步升级高附加值环节,如人工智能公司通过开辟人工智能服务订阅模式,使单个用户年均广告变现价值翻了30倍。

颠覆性。未来产业的颠覆性源于其对现有技术经济范式的根本性突破。这种颠覆性不同于渐进式创新,而是通过“破坏—重建”机制重构产业生态。例如,合成生物学通过“设计—构建—测试”的工程化路径,使生物制造效率提升千倍,直接冲击石油、化学合成品等传统化工产业。有关预测显示,未来全球60%的物质生产可通过生物制造方式实现,将系统性重构石化产业链。未来产业的颠覆性呈现三大典型模式。一是技术代际跨越。如基于经典算法的工具需依赖高性能计算集群,而量子计算可在更低能耗下实现更高算力,推动生物信息学从“算力堆砌”向“智能优化”转型。二是成本结构颠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通过火箭回收技术将每次发射成本降至1500—3000美元/公斤,彻底改写航天经济规则。三是需求创造革命。元宇宙通过虚实融合体验,在游戏、社交之外开辟数字地产、虚拟时装等万亿级新市场。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特性,使得未来产业投资呈现长周期、高波动特征,需要耐心资本的持续支持。

不确定性。未来产业发展需要前沿技术驱动,而技术突破存在高风险,导致未来产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贯穿技术、市场、政策全链条,形成独特的四维风险矩阵。一是技术路径的不确定性,同一目标存在多条技术路线竞争。如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与激光核聚变装置两种路线仍未决出主导方向。二是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超前技术可能遭遇市场接受度壁垒,如有的公司产品因涉及隐私争议和场景适配不足迅速遇冷,而有的公司却通过聚焦工业场景获得成功,显示场景匹配的决定性作用。三是监管规则的不确定性。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许多新科技应用如人工智能领域均面临伦理与法律双重约束,产业发展具有“不可接受风险”至“最小风险”四级风险,直接影响企业技术开发边界。四是生态协同的不确定性。未来产业需要跨主体协同,但利益分配矛盾可能导致生态断裂,如电动汽车换电模式因车企与电池厂标准割裂、数据权属争夺及电网分润失衡,致换电站利用率不足40%。可通过“挑战赛机制”激发多元主体参与,采用快速试错、动态调整策略,将不确定性转化为创新机遇。

整体来看,未来产业的四大特征构成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战略性锚定发展方向,引领性提供增长动能,颠覆性开辟价值空间,不确定性倒逼机制创新。把握这些特征的本质,需建立“动态适应性”治理框架:在政策端构建“沙盒监管”,在技术端推行“揭榜挂帅”,在资本端发展“风险共担”机制。唯有如此,方能在未来产业的全球竞合中,将特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作者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所长)

[责任编辑:陈慧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