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沉浸式旅游走热,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抽离日常生活,投身于情景化的旅游体验场所。本文结合最新业态与热点议题,从消费者、供给者两端深入分析沉浸式旅游“圈粉”年轻人的内在动因,一方面,年轻消费者通过沉浸式体验,能在虚拟场景中感受到日常生活中难以触及的感官刺激,在独特的时空环境中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与工作节奏,在群体的共鸣中体会情感的联结。另一方面,这一过程伴随着文化传承主体的市场拓展、游客参与文旅产品价值共创以及城市对创新发展机会的把握。
【关键词】沉浸式体验 青年 文旅新潮流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虚拟现实、全息投影及智能交互技术与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沉浸式演绎、夜游及街区等深受青年消费者青睐的新兴文旅项目。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全国智慧旅游发展报告2024》,85.5%的游客体验过沉浸式旅游活动,涵盖密室逃脱、剧本杀、换装体验及光影艺术展等多元化业态。《2024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沉浸体验项目数量已达32024个,创造近92.8万个就业岗位,市场规模已达927亿元。
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指出:“支持在文博场馆、景区、街区、邮轮、大巴等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推出一批沉浸式文旅新产品新场景……支持各地打造超高清、沉浸式、互动式演艺新空间和数字展览新空间。”聚焦文旅新场景和旅游消费新业态,沉浸式文旅已成为文化传承、消费升级与科技创新的又一战略要点。本文结合最新业态与热点议题,从消费者、供给者两端深入分析沉浸式旅游“圈粉”年轻人的内在动因,并从本真性的理论视角对“火出圈”的沉浸式文旅提出几点反思,以期助力繁荣文旅消费、激发市场潜力,进而回应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愿景中关于“新质”与“增量”的要求。
沉浸式体验:借助技术对抗现实消耗的乌托邦
沉浸式技术增强了游客在虚拟时空的沉浸感,带来感官盛宴。人类对新鲜事物的追求,本质上是对感官刺激的渴望。当代沉浸式技术深刻变革了游客的感官体验模式,促使文旅产品由单一的视觉盛宴进化为主动交互与全感官沉浸的完美结合。一方面,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甚至嗅觉的协同刺激和多感官融合的产品设计让观众全身心“入戏”。另一方面,通过巧妙的互动情境设置与游戏化的情节设计,观众被赋予了主角身份,深度参与其中。例如,在沉浸式体验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游客可以体验到角色扮演的乐趣,穿梭于不同历史时空,深度参与街区活动,并与非玩家角色(NPC)及其他游客进行互动,共同感受唐朝文化的魅力。体验者同时穿梭于传统建筑、非遗表演、当地美食之中,全方位体验盛唐的繁华景象。当人们全感官的感觉被调动,超感官的知觉也逐渐浮现。
沉浸式场景塑造短暂的“异时空”,是倍速生活中的“减速绿洲”。由于信息技术更迭周期不断缩短,人们的工作步调也在加速并压缩着生活时间。进入虚拟的、超脱现实的体验场景成为年轻人放松身心、自我减速的代偿方式。具体表现形式有二:首先,沉浸式场景提供了相对静止的虚拟时空。2025年2月,笔者的课题组面向珠海某古镇元宵灯会的游客开展游园体验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游客选择身着汉服或旗袍步入园区,其中九成游客坦言,在游览过程中完全忘却了时间的流逝。此外,年轻人普遍渴望扮演“古人”,亲身体验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手工艺制作,以此追寻一种超脱世俗或回归自然的生活状态。其次,沉浸式场景提供了放下手机、专注自我的契机。这种功能性的减速方式是年轻人恢复工作消耗、获得生活弹性的重要手段。在信息洪流中,短视频、直播、各类广告、综艺节目都在争夺人们的生活时间,专注于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追求。因此,从小屏幕中抽身可视为一项挑战和一种注意力恢复训练,若能在体验场景中沉浸,同样也意味着沉浸式工作、沉浸式生活存有更多可能。
沉浸式追求体现了年轻人的消费价值观,成为其表达“存在之感受”的出口。首先,情绪价值是年轻人的一个重要消费目的——“好心情最值得买单”。根据新京报贝壳财经发布的《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近70%的受访者认为购物不仅是为了满足基本需求,更是为了“悦己”和追求“情绪价值”,这反映了年轻消费者在购物时越来越重视个人感受和情感满足。而沉浸式体验带来极致和强烈的感官愉悦,能精准契合年轻人高层次的需求。其次,年轻人日益追求“浓缩”的体验,“反向消费”受到热捧。多数年轻消费者对品牌溢价敏感,关注商品本身具有的体验价值,有时甚至将性价比置于首位。他们渴望借由浓缩景观一窥当地生活精髓,期盼技术赋予一眼千年的奇迹,而非沉溺于古籍的厚重篇章;他们渴望在活动场域尽可能体验丰富,通过装扮、打卡、集章等形式完全沉浸在难得的游戏时空中。再次,个人主义隐性助推消费回潮,驱动年轻人以消费为途径实现自我价值。在欣欣向荣的工具理性面前,生活被平庸化和狭隘化,与之相连的是极度的自我专注。而沉浸式体验恰恰是个体性的充分放大和意识动机的直接外显——“不要你告知,我要我感受”,这种去标签化的体验,唯有自我方能赋予其意义。同时这种知识和体验获取方式还意味着当下满足而非延迟回报。最后,面对不确定性时,年轻人更加渴望群体响应。一系列诸如“集体祛魅”“赛博血缘”“群体近亲”等引发网络热议的关注点映射出年轻一代的情绪转变与某种“共同体焦虑”。一些青年在疏离中寻找归属感,又拒斥深度交互和频繁打扰,创造了“零度社交”“搭子文化”及“秒抛关系”等概念,并深信人格分类测试与配对原则,故而沉溺于群体狂欢之中寻求团聚与释放。然而短暂的亲密后,他们往往又迅速回归至陌生人状态。
沉浸式氛围唤起大众情绪共鸣,触动“很难再被感动”的年轻群体。劳动分工、生活领域碎片化让人的生活常常局限在某个领域,行动时刻和体验时刻难以被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生活。越来越多年轻人面对世界时,刻意保持一种不被感动的态度。在微博、小红书的各类评价中可以发现,他们可能不愿深入探究厚重的文艺节目,却能在沉浸式体验的氛围中引发共鸣,原因有三:首先,情绪调动向日常经验回归。涌向小城看生活,进入菜市场寻烟火,正成为年轻人心照不宣的解压方式。截至2024年底,仅在小红书上关于菜市场旅游的话题笔记发布就逾5万篇。其次,陌生的环境有利于积压情绪的全面释放。在景区或“剧本杀”情境中,人际关系得以从短暂的弱连接中重构,让人代入新角色,体验虚拟他者的喜怒哀乐,无需顾虑现实世界的纷扰。最后,艺术化的细节处理直击心灵,如《又见敦煌》通过跨时空人神对话,展现王圆箓的功过,并以宽恕之力,将个人命运与历史长河紧密相连。
年轻化选择:基于多方价值共创的消费逻辑转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相互碰撞,呼唤年轻人挺膺担当。在众多沉浸式休闲体验中,“非遗传承与传播”成为目的地营销的有效方式。一方面,一些非遗技艺面临传承危机,主动迎合市场、求索生计。例如,“00后”陕西汪氏皮影第五代传承人用皮影演绎迈克尔·杰克逊和擎天柱,“95后”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还原宫崎骏动画。根据抖音发布的《2024非遗数据报告》,抖音平台上的非遗传承人数量达到1428名,其中30岁以下的年轻传承人有199人,这一群体同比增长了72%,年轻一代正在积极加入非遗传承的行列。一些小众非遗也因多平台传播而受到大众关注。打赏成为传统艺术“新门票”的同时,沉浸式体验景区也为传承人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和消费客源。另一方面,年轻人是非遗“屏幕后”和“舞台前”最忠实的消费者。抖音《2024非遗数据报告》中国家级非遗相关内容的消费行为显示,“90后”用户群体的下单量最多,而“00后”用户群体的下单量增速最快。此外,点击量和分享量均实现了显著增长。在线下,年轻人对传统服饰的认可达到新高潮,各旅游景区随处可见古风旅拍,“国潮”打卡被称为“血脉觉醒”。例如,唐山河头老街,一个依托运河、以唐风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全场景沉浸式旅游景区,在2025年蛇年春节期间举办了大唐千灯节等体验活动,团购销售额同比增长150%,并开播了300余场活动直播。开封万岁山武侠城大庙会·灯会期间,景区开放了武侠影视街等3个全新街区,每天打造超1200场剧目,带动多领域消费大幅增长。此外,短视频创作者的创新展示也对传统传播具有示范效应,如李子柒作品《雕漆隐花,雕出紫气东来》发布后,漆扇打卡视频增速超318倍。
文旅产品消费与生产的即时性特征愈发显著,呼唤年轻人成为这场文化盛宴中的“主演”。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导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模式发生转换,游客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深度参与价值共创的主动创造者。以旅游演艺项目为例,早期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等系列实景演出的1.0时代,利用灯光、音乐及大型舞台装置,营造出震撼的视觉效果,同时提供沉浸式体验,但体验的深度往往受限于观众的艺术鉴赏力。而在“又见”系列的2.0时代,观众席被精心设计的场景与动线所替代,同时融入了全息投影、灯光秀等现代舞台技术。其中,观众的脚步、情绪乃至每一次情感冲击都是导演与编剧细致推敲的结果。而至“只有”系列,在结合AI、大数据等技术和多剧场、全天候的目的地式演艺剧场中,观众与观众、观众与剧目、观众与自身的互动性与情感沉浸达到高峰,每位观众都能拥有独特的解读与感受,景区不再限制观众的行动路线与情感走向,观众甚至可以探访后台,亲身参与演出,成为剧中人,亲身体验剧中故事。此外,营销设计和艺术表达的深度互动,也在呼吁年轻人自我实现;“享乐”“穿越”“触摸”“梦回”等营销热词,充分激发着游客的好奇心与参与欲望。
目的地日益重视文旅场景打造,争夺并留住“未来活力”的城市竞争已然开篇。年轻人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源泉,沉浸式文旅景区体验效果佳、号召力强,是吸引年轻人的重要场景。一方面,年轻游客到访带来了直接消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转型。抖音《2025春节消费数据报告》指出,2025年春节期间,近百万达人入乡探店,带动旅行社团购订单量同比增长87%,探店达人非遗团购商品订单量同比增长86%。通过镜头记录家乡风情,快餐、茶饮果汁、面包甜点、景点和电影成为青年返乡带动消费的前五类目,年轻人入乡带动咖啡厅团购订单量春节同比增长了99%。另一方面,活力经济是一种双向选择和正向循环,城市的商务活力和休闲活力具有同向性,功能复合是保持城市活力的重要因素。外来年轻游客的涌入促进了目的地基础设施、接待服务及休闲娱乐设施的升级,吸引众多本地青年返乡投身创业与就业。作为综合性产业,旅游产业的关联度强、覆盖面广、投资吸引力较大,可与工业、农业、商业、体育、影视等领域深度融合,带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拉动效应。因此,吸引年轻人、提升城市功能复合性以及加强政策支持,是未来城市保持活力的关键方向。沉浸式文旅景区的“吸睛效应”和带动作用,也是城市未来竞争力的储备。
本真性追寻:对沉浸式体验“火出圈”的理性反思
“加速社会”带来“Z世代”生活本真性的褪色。“80后”的童年尚在玩弹珠,“90后”的童年还在听唱片,“00后”的童年已经开始3秒阅读公众号文章、15分钟速成一项技能、1个月速效减肥……“急”字律让工作效率提高的同时,人们的压力感也倍增。似乎越是依赖于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感官刺激,越是反映出现实世界的荒芜。当人们越难以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放松的途径,就越是找寻一种不管不顾、角色转变、完全享乐的沉浸感。但精神空虚和社会的单向度发展难以用浮光掠影的享乐体验治愈身心,回归惯常生活需呼吁大众文化形式与内容的丰富,提供深度的情感关照和精神回应。一些年轻人试图逃避关系,躲入虚拟的、相对安全的社交空间,在“异时空”寄托情感。沉浸式体验的场景承载了人们想要解脱和释放的诸多复杂情感,然而,如何巧妙融合新技术与文化元素,使沉浸式体验与新型关系网络真正助力现实生活的回归,仍需我们不断探索。只有让主体和主体、主体和世界能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共鸣,人们才有可能从现实世界中得到更多支持自我实现的条件。
信息冗余引发知识本真性的去权威化。信息爆炸时代的特点不仅是信息量的激增,还是信息时效性的缩短。由于知识更新和增长的速度远超大众的学习认知速度,加之AI自动搜索、筛选和归纳功能的加持,许多人不再需要那些“专门记忆”“长期训练”,甚至也没有什么是值得被铭记的,信息与知识的真实感受仿佛游离于个体之外,而非深植于内心之中。进而要么变成浅薄的自我放纵,要么对不同类型的“专家”趋之若鹜,导致新的依赖在形成和破碎之间周而复始。当人的控制力和自控力都让渡出去时,就留下一个表达迷失性并找回自我的缺口,这是沉浸式体验能够触发反思、触达内心、重拾想象的诉求之基。然而,大众在体验这种触发时,往往更多地感受到的是感官上的刺激,而知识的汲取却显得相对匮乏。在激情四溢的消费体验和社交分享过后,人们情绪调动的新阈值不断攀升,随之而来的便是“一无所知”所带来的空虚与焦虑感的再度侵袭。
时空压缩导致“此刻”本真性的真空。“时空压缩”原本意味着跨越空间所需的时间急剧缩短,人们感觉“此刻就是全部存在”。同时,空间被压缩成一个“地球村”,人类在经济和生态上相互依存。然而,真正的后现代趋势并不如预期所想,“此刻”的本真性在“来不及的过去”和“抓不住的未来”的强烈对冲下蒸发;空间距离的缩短成为人们强化隔离的理由。为此,沉浸式体验为解决这种现代性痛楚开辟了新的时空。在这里,过去可以静止,未来可以掌控,关于“此刻”的情绪共鸣和灵魂共振在真实的主体交互之间环绕。宽容的时空环境和平等的主体权利似乎同时成为现实,然而消费能力和消费行为牵连着理想与现实的两端,进而又形成“我消费故我在”乃至“没福硬享”的观念。
沉浸式体验并不是一种饱满的状态,体验之后能够触发反思才是最终效果。年轻人在虚拟场景中体验日常生活中难以触及的感官刺激,探索个性化的生活与工作节奏,在群体共鸣中感受情感力量,并在自我愉悦的消费趋势中领悟存在的意义。这一过程还伴随着主体的文化传承与主动参与以及城市的创新发展机会。但沉浸的真正溢出在于反思,真切认识现实的本真性和关于“去思考”的本真性冲动。同时,沉浸式体验已成为一股消费热潮,能促使大众重拾想象力、热爱生活,并激励对未来进行深刻反思。
(作者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大湾区人文共同体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2&ZD19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5年1月9日。
②[德]哈特穆特·罗萨著,郑作彧、马欣译:《不受掌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
③[加]查尔斯·泰勒著、程炼译:《现代性的隐忧:需要被挽救的本真理想》,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
责编/赵橙涔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