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已成为新时代实现农业农村经济转型、生活富裕和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当前在规划引领、产业融合、科技赋能和人才支撑等方面还面临着挑战,要在持续加大对前沿农业科技研发投入的同时,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让更多科技成果真正服务于农业生产。
【关键词】科技创新 乡村全面振兴 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科技创新是落实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施乡村全面振兴的总目标是完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这就需要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数字乡村建设与培育具有现代科技意识的高素质职业农民,因而乡村全面振兴也有助于农业农村科技进步。
科技创新驱动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现实挑战
第一,有的地区专项规划设计落实有待加强。区域科技创新驱动乡村全面振兴存在缺乏系统性规划或规划落实不到位现象。有的地区缺乏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导致科技创新与乡村发展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存在盲目跟风、重复建设等问题。虽然有的地区制定了科技创新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规划,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规划难以落地实施,无法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
第二,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高。这主要体现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强等方面。尤其是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相对不足,农业科研人才短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滞后等导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相对缓慢,科技创新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充分,缺乏龙头企业的科技示范引领,这也削弱了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第三,乡村科技供给不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平有待提升,生态修复和保护的科技创新应用不足。在乡村生态修复和保护方面,如水土流失治理、土壤污染修复等缺乏有效的监测评价。此外,农村人居环境、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息化、科技化程度还有待提高。由于技术不足、网络信号不稳定,远程教育医疗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尚未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提升。
第四,科技赋能乡村治理效能偏低。乡村治理的科技与信息化手段应用不足,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不高,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困难,较难满足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客观需求。优良乡风与文化传承的基础设施薄弱,以及数字化程度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治理效能。
第五,农业农村科技复合型人才缺乏。有的农民数字素养和科技知识还有待提高,由于其对数字化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有限,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导致其在利用数字科技改善生产生活方面存在困难。此外,乡村治理数字化需要既懂现代科技又善乡村治理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这类人才还比较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治理效能。
第六,乡村科技与品牌文化推广不足。目前缺乏能够有效整合科技创新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平台载体和技术,导致在利用现代科技传承和发展地方特色农业品牌文化时,难以实现技术创新与乡村文化的有机融合。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文化传承、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手段和方式还需进一步改进,以科技创新提升乡风文明建设的水平有待加强。
科技创新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策略
第一,加强区域科技创新驱动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规划设计。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科技强国、农业强国建设部署,依据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应研究制定地方专项实施方案。重点从科技政策支持、专项资金保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培养等维度进行系统谋划,通过完善顶层设计着力补齐农业科技发展短板。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对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减排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加大先进技术在农业产业创新应用方面的补贴力度,建立科技创新驱动乡村全面振兴专项基金,加大对农业类科技研发项目资金投入,尤其是对包括种业振兴行动、粮食安全等涉及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工程,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学把握不同县域乡村的差异性,区分产业优势,制定合理发展目标和路径。拓展农业科技创新的深度与广度,优先解决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技术问题。积极支持农业领域先进引智成果培育、转化和推广应用,推动农业农村科技成果及时有效落地。
加强农业科技平台建设。支持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众创空间等建设力度,支持围绕科技创新驱动乡村全面振兴开展课题研究。农业科技研发专项课题突出重点与特点,如优势作物生产短板、高端农机装备研发制造等。突出项目引领,重点支持在乡村全面振兴建设方面具有前沿发展和示范带动意义的特色项目。如组建适合乡村特色的“科技产业服务园”,开发乡村科技专利项目。培育壮大一批专业化、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公司,服务重点包括传授现代农业技术及经营管理技能等,拓展科技服务“三农”场景。
第二,发挥产业链融合与头部企业示范作用。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以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优化为导向,加快科技创新,增强全链条科技支撑能力。加强种子研发自给率,加快推进绿色农药、绿色化肥、营养物综合管理等方面的高效技术,逐步减少化肥、农药等使用量。完善农产品的绿色技术检测标准,对农产品实施分类检测,严格把关,确保绿色产品真正实现绿色环保。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升农业机械化和数字化水平。树立大食物观,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生物产业,构建多样化食物供给体系,引导发展壮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发挥龙头企业的科技示范引领作用。在种业、肉蛋奶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引导培育一批经济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农业头部企业,争创世界一流企业,在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渠道结合线下方式,销售推广区域特色农产品,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以数字化助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第三,实施科技创新驱动乡村生态环境改善,不断提高农业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的科技供给。在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农业科技专题培训,提升农户绿色发展理念,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科学规划耕地利用,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优良品种和绿色高效栽培、养殖技术,推广先进适用的低碳节能农机装备,在农业生产中节约资源消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要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实施农村厕所改造和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理,在农村黑臭水体系统整治、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与农膜回收利用、加强养殖业污染综合防治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科技赋能全面提升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效能,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加强乡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人居环境改善。研发集成和熟化推广农村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等关键技术与模式。对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可以运用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进行规划设计。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信息化、智能化升级,通过健全乡村网络设施体系、延伸网络覆盖范围、提升网络服务质量,为科技赋能数字乡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加强农村公路工程、智慧水电、智慧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乡村运输、物流、电力和水利方面打造完备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促进农业技术向乡村渗透,为建设农村科技基础设施提供技术保障。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提高互联网普及率与网络通达率,提升农村地区的网络化、数字化硬件设备建设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第四,加强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有效治理,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基层组织治理效能。加强农村社区治理创新,构建融合党员远程教育、数字乡村和气象灾害预警等于一体的信息系统,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网络平台。加强现代乡村社会治理的科技支撑,推广运用智能移动平台为农民提供法律服务。加强数字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服务水平。通过持续提升乡村宽带和移动互联网的接入覆盖率,充分发挥网络社交平台的信息传播优势,积极引导农户线上参与乡村治理,不断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
加强乡风传承数字化建设。要深入弘扬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新媒体和融媒体平台创新开展“四史”教育和家风建设活动,有机融合农业科技宣传,生动讲述科技先锋和道德模范故事;同时着力加强乡村网络文明建设,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
第五,加强乡村科技与管理人才保障。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科技创新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制胜要素,是实施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主体。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建设乡村治理优秀人才队伍。多渠道多形式引进或聘用农业科技人员,包括通过农业试验基地、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和科技小院等服务平台,引进现代化农业科技专家,此外,采取高层次人才科研经费补贴、安家费用补助等政策措施,切实提升人才留用成效。
要为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和“土专家”等乡土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支持,充分发挥其在技艺传授、示范带动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增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学习意识,围绕急需的种植、养殖技术、数字电商操作技术等开展专业研修和职业技能培训。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实施校地合作,为农业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化指导服务。建立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术进阶与定期培训指导服务机制,如科学选种育种、无人机喷药作业与病虫害遥感监测等新技术应用,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经营管理能力与综合素养。
第六,扩大乡村科技与品牌文化推介。营造乡村科技与文化融合新生态,构建科技文化供给机制,运用融媒体做好农业农村科技文化宣传,精准推送现代农业科技前沿知识、种植养殖与农产品加工方法等。加强农业科普基地建设,在深入调研不同地区农民共性需求和特色需求的基础上,针对通用性强、应用价值大的农业技术创新成果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推广方式,对专用性强或特色需求突出的成果实施“点对点”精准宣讲,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加强地方特色品牌文化宣传推介。要以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为目标,通过深入挖掘地方优秀乡土文化资源,结合数字化传播平台与乡村文旅项目开发,全面提升乡村文化知名度和旅游经济效益。加强农业科技文化组织建设,深入挖掘地方农业品牌历史文化内涵,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地方特色农业品牌背后故事。充分利用国家或区域农业展会、农博会、农产品产销对接会和电商直播等营销平台,借助大数据和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地方特色品牌的国内外市场营销,提升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传播品牌科技文化。
(作者单位分别为河北工程大学管理工程与商学院;中信证券北京分公司)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新质生产力赋能河北省高质量发展测度及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40207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佘茂艳、王元地:《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统计与决策》,2021年第13期。
②王兴国、曲海燕:《科技创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建议》,《学习与探索》,2020年第11期。
③何雷华、王凤、王长明:《数字经济如何驱动中国乡村振兴?》,《经济问题探索》,2022年第4期。
④马一德:《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人民论坛》,2024年第2期。
责编/贾娜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