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加快推进武汉内陆开放中心城市建设(2)

四、武汉建设内陆开放中心城市的对策建议

武汉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多措并举,加快建设内陆开放中心城市。

(一)打造总体国家安全观下国内统一大市场的中心

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必须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下强大的国内统一大市场为依托。当前,我国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并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不要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一块。京津冀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占全国六成左右,武汉位于五大城市群的几何中心,区位优势显著。武汉拥有中国内陆地区最大的铁水联运枢纽,“航空双枢纽”正在起飞,要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塑造新时代“货到汉口活”的竞争优势。充分利用和发挥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优势,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造要素集聚全、流通效率高、业态模式新、聚合能力强的枢纽经济增长极。通过打造总体国家安全观下国内统一大市场的中心,把地理区位优势转化为综合交通运输优势、物流优势,全面提升武汉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通达便利度、政策引领度,为建设内陆开放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打造国际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发展中心

2022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时强调,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武汉应当有政治敏锐性和高度责任感,建设内陆开放中心城市必须首先考虑这“三性”,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国际安全特区。

首先,以争创世界级黄金库为突破口,打造国际金融安全中心。当今,世界级黄金库建在美国纽约。俄乌冲突爆发后,已有13国正式宣布从美国运回黄金。可考虑在武汉(如长江新区)建设世界规模最大的实物黄金库,再利用近在咫尺的花湖货运机场辐射全球的便利条件,吸引各国及国际组织在此存储黄金,开展黄金现货和期货交易,将武汉打造成为以黄金存储、交易为特色的国际金融安全中心。

其次,打造信息安全发展中心。武汉网络安全发展基础雄厚,通过加强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加快人工智能安全技术创新,助力国家提升网络安全产业综合竞争力。建议以武汉经开区、东西湖区、长江新区为示范,同步打造数字化的城市,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并且树立正确的信息安全理念,制定出适合武汉未来发展的信息安全政策,加强公众的信息安全意识教育,构建城市信息安全框架体系。

(三)打造国际性创新枢纽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时指出,新发展理念,创新是第一位的。2022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武汉考察时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导,加快将武汉打造成国际性创新枢纽。

从2018年至2021年,武汉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排名由第43位、第38位、第29位逐步提升到第25位,上升势头强劲。武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设计之都”,是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东湖高新区是全国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十家试点园区之一。前不久,经报国务院审核同意,武汉被批准为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和成渝之后全国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武汉要加强前沿创新布局,全面推动东湖科学城建设,推进7个湖北实验室实体化运营,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创建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立多层次、网络化、开放型技术交易市场和转化平台,努力打造面向国际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提升全球辐射的资源配置能力。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力发展开放合作的创新型企业,建设虚实结合的创新平台,构建链接世界的全球服务网络枢纽,推动打造辐射全球、面向未来的高水平开放型产业体系。

(四)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国务院明确武汉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要加快建立健全立体交通网络,提升武汉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中部门户枢纽机场和国家多式联运枢纽等功能,使武汉成为连贯长江经济带、连接“一带一路”、联通世界的供应链管理重要节点和物流综合枢纽城市。构建高效能开放大通道,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优化畅通东向开放通道,合力共建中部陆海新通道,做强中欧班列(武汉)品牌,打造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实施自由贸易区、开放口岸和综合保税区提升战略,打造内陆开放门户,高标准实施高层级开放合作项目。

(五)打造国际碳交易碳金融中心

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启动,武汉承担了碳排放权的确权登记、分配履约等业务,不仅是全国碳市场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而且是全国碳资产的大数据中枢。由此,武汉成为我国碳金融中心。可以推出采用标准化合同的远期产品,为国家进一步发行碳期货债券奠定基础。通过碳期货债券支付碳减排领域相关发展成本,再通过减碳技术产品规模化应用的实际降碳效益返还碳期货债券,实现降碳平衡。将计划内专项债券通过碳交易市场获得发展所需资金,支付降碳技术科研产业、碳金融研究、碳指标研究、其他科研研究、计划内一般建设等所需资金,并通过资金支持碳前沿技术研发、前沿产品规模应用、应用降碳标准的明确,对碳期货债券进行返还,形成碳期货发展闭环。同时,我国可用外汇向全球(主要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购买富余的碳排放指标,既有效降低我国过多的外汇储备,又使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获得宝贵的外汇。这样,借助武汉碳交易的先发优势,将武汉打造成为国际碳交易中心,并为我国高额的外汇储备找到一个较宽并且可持续的出口。

(六)打造内陆地区国际交往中心

首先,要吸引更多国家在汉开设领事馆。民国时期武汉设有8国总领事馆、12国领事馆,而目前只有4个。经验证明,开设领事馆都是大区性城市,可以覆盖周边一般性省会城市,同时会带来领事馆派出国很多企业入驻。要加快俄罗斯驻武汉总领事馆的建设工作并开展业务,已有开馆意向的要紧盯不放,尽早落实。

其次,要吸引更多的外国大企业在汉设立区域性总部。这些总部由于管辖覆盖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为武汉服务周边开放型经济增添了新的平台,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另外,要发挥国际化商业组织的作用。2014年5月在汉成立的长江国际商会,是一个以湖北为中心的跨区域平台,要以此为依托加强与各国商界的交流、合作。

再次,建设国际文化交往中心。加强与日韩文化交流互鉴,推进2023年“东亚文化之都”申报工作。落实中俄17市市长共同签署的《中俄万里茶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武汉共识》,力争早日申报成功。深入推进与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联合开展的国家“部省合作”项目,加强与更多“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发挥武汉高教优势,积极打造“留学武汉”品牌。讲好武汉故事,以文化为核心,以“大河对话”为平台,打造国际性大河文化的交流、传播中心。

(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制造之都

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汉阳造”曾享誉全国。制造业是武汉之根,武汉在建设内陆开放中心城市中,不能丢掉了根本,要大力发展以高端制造为代表的实体经济。

要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壮大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抢抓世界汽车产业向中国集聚、国家汽车产能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加快建设全国性汽车数据、交易、检测、后市场等服务平台,推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武汉基地建设。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新技术突破和场景应用,培育发展战略领先的产业创新集群。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实施重点突破,如量子刻录机,非传统航空发动机,芯片制造核心设备,无人潜艇、无人舰艇,超级计算机,超大型激光3D打印机,反无人机系统,超级激光武器,新型特殊材料、工业与服务机器人等。

(八)打造“中国标准”“中国方案”输出地

标准即“门槛”,标准即“钥匙”。遍观国际市场,从来都是欧美技术标准一统天下,但武汉正在突破。与泰国签署了共建“中国-东盟北斗科技城(武汉产业园)”项目战略合作协议,还与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尼泊尔、墨西哥、俄罗斯、伊朗等国家就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开展合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有别于美国GPS的新标准,具有后发优势,广受发展中国家欢迎。在电力特高压领域,“中国标准”拥有绝对话语权,而武汉是电力特高压“中国标准”的主产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标准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武汉还应在高铁、水电站、海上核电站、深海智能渔场等方面,为世界提供更多“中国标准”。湖北群艺集团为国外众多中小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广受欢迎。武汉在建设内陆开放中心城市、打造国际化大都市过程中,要创造和输出更多“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九)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高地

武汉科教资源全国领先,要争取国家支持,在武汉布局建设国际化人才特区。近年来,武汉实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突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面对国际人才流动的新趋势,仍需要与时俱进,进一步优化完善引进人才政策,加大引进国际高端人才的力度。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聚焦世界前沿领域,主动设计和发起国际科学项目、大科学研究计划,吸引集聚世界战略科技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面向全球“点对点引才”“以才引才”,加大本土人才国际化培育力度,逐步形成梯次鲜明、有机衔接的国际化人才队伍。

(十)打造更高水平的国际化城市环境

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作为开放创新试验田,承担了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国家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的历史使命。自成立以来,武汉自贸片区制度创新成效明显,逐步成为湖北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深入分析CPTPP、USMCA等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体系,结合实际、探索创新,找准武汉自贸片区实施更高水平开放的突破口。充分利用RCEP形成新的自贸安排,有效提升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开放水平,助力武汉对外贸易扩容、实现国内外产业链的“强链”和“补链”。

构建国际一流的宜居宜业环境。从城市管理精细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入手,寻求宜居环境新突破。对标国际一流城市,进一步塑造包容有序、海纳百川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营造适宜创业、崇尚创业的宽松环境和社会氛围,提供更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积极建设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推行国际标准、国际规则、国际标识,提升涉外信息传播平台国际化水平。着力打造宜居、韧性的城市,从基本保障、品质生活、文化习惯等方面,全面提升外籍人士、在鄂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生活品质,让他们在武汉的生活更具暖意。

(作者:秦尊文 路洪卫 聂夏清,分别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博导;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