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地方要闻 > 正文

陕西泾阳:多措并举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成效

近年来,泾阳县把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作为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高质量文化强县的一项重要抓手,多措并举、务实创新,助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成果显著。目前,全县共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8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个,省级传承单位1个,市级传承单位2个,泾阳被陕西省文化厅评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先进县。

建好平台,夯实非遗传承保护基础。及时成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组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具体负责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实施等各项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泾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实施方案》。建立了泾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非遗陈列厅和档案室,展陈非遗实物200余件,增置数字化显示设施,运用数字化存储手段进行记录和归档相关资料,对搜集到的实物、文字、音像、影像等档案资料陈列收藏展示,永久保存,并对群众进行免费开放,普及非遗保护知识,增强保护意识。

扩大交流,加大文化价值开发力度。多次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积极参加各地茶博会、非遗展销会等100余场,40多个项目受到中央和省市级主流媒体采访报道,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泾阳茯茶产业推介会,进一步扩大了泾阳茯茶公共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加强非遗项目文化IP开发,将省级精品文学作品《茯酽》改编为现代秦腔剧《大茯坊》,推广非遗茯茶文化,传承优秀秦腔艺术。成立“刘氏宫廷御宴传统制作技艺传习所”,让更多人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传统饮食文化,成立“裕兴重茯茶制作技艺传习所”,并评为省级非遗扶贫工坊。

加强宣传,全面讲好泾阳非遗故事。利用“文化遗产日”及其他传统节日,采取流动宣传、悬挂标语、散发资料、现场展示等形式,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鼓励社会各界踊跃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组织“泾阳砖茶”和“泾阳木偶”非遗项目传承人参加“全国第十一届文化艺术节博览会”展演。创编原创秦腔现代剧《骆驼巷》、长篇小说《茶都风云》《茯茶情歌》《茯茶之歌》等文艺作品30余部(篇),《骆驼巷》荣获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剧目奖”。申报的“丝路雄风·泾阳茯茶”文化复兴工程项目荣获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思想文化工作创新二等奖。

整合资源,持续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文促产,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通过发挥非遗项目带动作用开展各类培训,推动传承人变从业者。依托民间传统制作技艺等非遗文化资源,将文化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引导困难群众发展具有地域特色文化产业,拓宽增收致富渠道。“泾阳水盆羊肉制作技艺”“老朱家肉夹馍”等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年产生效益126万元,《泾河号子》《泾阳木偶》等民间乐曲、民间戏曲非遗项目年产生效益12万元。

深挖细考,不断充实非遗项目名录。该县在现有已列入名录的项目向高一级申报的同时,还积极深入民间开展调研,搜集发掘新的非遗资源进行县级申报。经过非遗工作人员和传承人的努力,“泾阳同兴盛羊肉面旗传统制作技艺”“任氏痔疮膏传统制作技艺”“泾阳华元骨伤传统疗法”“泾阳老遆家烫面油糕制作技艺”“任氏乳康罩制作技艺”等9个项目列入县级非遗名录,“泾阳老任家油糕制作技艺”“泾阳茯砖茶筑茶梆子传统制作技艺”“泾城老樊家烧鸡制作技艺”等8个项目已列入市级非遗名录。“泾城老樊家烧鸡制作技艺”已通过省级非遗项目评审。2020年,“泾阳砖茶”“裕兴重散茯茶”融入“咸阳茯茶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共泾阳县委宣传部 樊哲 高莉)

[责任编辑: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