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的一席话,是数千年历史颠扑不破的深刻道理,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朴素表达,是中国共产党信仰扎根的生动诠释。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毛泽东同志讲:“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群众史观的真切表达。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任何时期都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百姓心为心。抗战时期,群众为什么甘愿“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就是因为我们党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能够始终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坚信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历史充分证明,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百年来,我们党能够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9500多万名党员,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
人心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明确感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因此也最能真实感知人心,深知人心就是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所急所困,就是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广大人民的需要与利益出发,从“打土豪、分田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迈出改革开放的第一步;从渴望“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我们党用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检验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得民心、顺民意、惠民利的践行初心使命之路,我们党从人民群众中获得不竭动力,正是源于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让人民生活幸福视作“国之大者”。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逐步解决温饱、实现全面小康,并向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迈进。人民的需要不仅表现为不断产生或凸显出来的“新需要”,还表现为需要的质量、层次或品味的升级。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守好人民的心,让人民过上好日子,需要深刻理解随着时代变化,人民美好生活的内涵发生的极大拓展。新时代更美好的生活更加强调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注重人民群众主客观需求的统一。
旷世伟业感召民心,众志成城熔铸辉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与国家共发展、与时代同进步,意气风发地团结带领人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作者:李田伟,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