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海归中国梦 > 正文

程开甲:隐匿铸核盾

程开甲(1918.8.3—2018.11.17),江苏吴江人,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八一勋章”获得者,荣获“改革先锋”称号、“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教授,第二机械工业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国防科工委核实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及基地副司令员,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科技委正军职常委、顾问。

程开甲是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在核武器的研制和试验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也是中国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领域的开创者之一,规划领导了抗辐射加固技术新领域研究。他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固体物理学》专著,提出了普遍的热力学内耗理论,导出了狄拉克方程,并且发展了超导电双带理论和凝聚态TFDC电子理论。

1946年8月,程开甲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成为物理学大师玻恩教授的学生。在爱丁堡这座美丽的城市,程开甲却时刻惦记着祖国,“我决心珍惜机会,学有所成,报效国家。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中国会富强起来。”

程开甲主要从事超导电性理论的研究,在玻恩身边的4年,程开甲选择超导理论研究作为主攻方向,与导师共同提出了超导电的双带模型,也学到了许多先进知识,特别是见识了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碰撞,同时结识了狄拉克、海特勒、薛定谔、谬勒、鲍威尔等科学巨匠。

一片赤诚为报国

1948年秋,程开甲获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年薪750英镑,在当时已经是相当高的收入。

当时的中国人在国外没有地位,程开甲用第一个月的薪水去给妻子购买皮大衣,当把支票递过去结账时,老板根本不相信黄种人会有钱买得起。程开甲去租房,有的房东明明有空房却不租给中国人,好不容易有愿意租的,又不肯将好房间出租,多给租金也不行。有一次去海滩游泳,几个中国留学生刚下水,英国人就立即上岸,还指着他们说:“有一群人把这里的水弄脏了。”他说:“看不到中华民族的出头之日,海外的华人心中都很闷、很苦。”

1949年发生的一件事,让程开甲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在苏格兰出差时看到一部电影新闻片,片中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敢于向英国军舰开炮,击伤了英国军舰“紫石英号”,让程开甲第一次有了“出了口气”的感觉。看完电影走在大街上,腰杆也挺得直直的。

“紫石英号”事件让程开甲开始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他给国内的家人和同学写信,询问国内情况,在信中得到的回复是“国家有希望了”,程开甲毅然决定回国。

导师玻恩对他的决定虽然有些遗憾,但是能够理解他的心情,回国的前一晚与他长谈,“中国现在很苦,你回去要吃许多苦头,到了埃及,多买些吃的带回去吧!”

但程开甲的行囊里,除了给妻子买的一件皮大衣外,全都是各种专业书籍。程开甲意识到新中国刚成立,钢铁、材料都很缺,固体物理、金属物理方面的知识和资料国内一定非常需要,所以回国前跑遍了图书馆和书店,尽力收集了相关的专业书籍,后来果真都用上了。

1950年8月,在海上漂泊了一个月,程开甲到达香港,再从香港乘火车经广州到达杭州,回到了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开启了报效祖国的人生之旅。

一再“转向”应国需

多年后,有人问程开甲对当初的决定怎样想,程开甲感慨地说:“我不回国,可能会在学术上有更大的成就,但最多是一个国家的二等公民的科学家,绝不会有这样幸福,因为我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刚回国时,中国学习苏联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南京大学物理系确定要开展金属物理研究,任务交给程开甲和施士元教授。为此他主动向青年教师学、向工人师傅学,还专门到沈阳金属研究所向著名物理学家葛庭燧先生学习。

1950年至1960年,程开甲先后发表了《内耗热力学研究》等10余篇内耗研究论文,开创了国内系统的热力学内耗理论研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固体物理学》专著,对中国固体物理的教学与科研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8年至1960年,程开甲根据需要,再一次改变专业,与施士元一起创建南京大学核物理专业。同时,他还参与江苏省原子能研究所的筹建。程开甲和师生们自己动手,成功研制出一台双聚焦β谱仪,测得元素的衰变曲线,这是南京大学第一台核物理实验仪器。不久,他们又研制出南京大学第一台直线加速器,为南京大学核物理发展打下了基础。

1952年,程开甲就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56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程开甲一次又一次改变自己的专业,从零开始创业,有人也曾劝他,“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当心变成万金油,东搞西搞,搞不出什么名堂。”但他说:“我当然清楚自己的优势是在理论研究方面,但组织上决定,我坚决服从,只要国家需要,我义不容辞。”

一生隐匿铸核盾

1960年夏季的一天,正在南京大学任教的程开甲接到一纸命令去北京报到,他没有多问,第二天就动身了。自此,已在学术研究上建树颇丰的程开甲销声匿迹几十年。

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部署要在两年内进行第1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当时,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都是一片空白。程开甲受命与吕敏、陆祖荫、忻贤杰等同志一起,起草了首次核试验测试的总体方案,又与其他同志一起把核试验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成上百个课题,走遍全国各科研院所和各军兵种的许多单位,召开了几百次协作会议。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国上下通力合作,很快研制出上千台测试、取样、控制等各类实验设备和仪器。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准时爆响,自动控制系统在瞬间启动千台仪器,分秒不差地完成了起爆和全部测试。当年,法国人进行第一次核试验,测试仪器没有拿到任何数据,美国、英国、苏联也仅仅拿到了很少的一部分数据,而我国拿到了全部数据。

1967年6月17日,轰六甲型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投下一个降落伞。伴随着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沉寂的戈壁大漠上空,闪耀着万丈光芒。

还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前,程开甲就根据周总理的询问,提出并一再坚持向地下核试验方式的决策性转变。1969年9月23日首次平洞核试验成功,为了掌握地下核爆炸各方面的第一手材料,程开甲和朱光亚等科学家决定进入地下爆心去考察。到核爆炸中心作考察,在中国还是开天辟地第一次,谁也说不清洞里辐射的剂量,其危险可想而知。但程开甲经过细心计算,认为采取多种防护措施后,可以进入。他们在刚刚开挖的直径只有80厘米的小管洞中匍匐爬行,最后进到爆炸形成的一个巨大空间。洞里温度很高,科学家们忙乎得汗流浃背,坚持把所有考察工作做完,取得了中国地下核试验现象学的第一手资料。

从1963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1985年,程开甲一直生活在核试验基地,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程开甲在20多年中成功地设计和主持包括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平洞、竖井和增强型原子弹在内的几十次试验。程开甲创立了中国自己的系统核爆炸理论和效应研究,主持、参与和指导核爆炸效应的全面总结,为核武器应用奠定坚实基础,是中国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人们称程开甲是“核司令”。

正如中国核试验基地首任司令员张蕴钰所言,“程开甲是一名纯粹的科学家。”对于获得的各种荣誉和称号,程开甲有他自己的诠释:“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功勋奖章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肯定,我们的成就是所有参加者,有名的、无名的英雄们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的。”伟大的科学家是不求名利的,真正为祖国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