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案例 > 正文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筑梦航天谱新篇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是我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的摇篮,近60年来,六院矢志不渝地秉承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牢记“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初心和使命,以十足的动力,推动了卫星上天、火箭腾空,用在祖国航天事业壮丽篇章上浓墨重彩的笔绘见证了党领导下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掷地有声地诠释了只有共产党才能够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强大中国。如今,航天事业蓬勃发展,把学习党史与我国航天固体动力奋斗史结合起来,让航天固体动力战线的广大党员干部职工铭记光辉的历程、感悟精神的魅力、汲取信念的力量,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情和勇气奋力开创航天固体动力事业的新局面。

(一)

新中国成立时,百废待兴。上世纪5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我们才能有巩固的国防。自此,彪炳史册、世人瞩目的“两弹一星”伟大工程应运而生,钱学森、邓稼先、杨南生回来了,任新民、黄纬禄集结了,一大批爱国英才在中国共产党思想伟力的感召和指引下,汇聚成了新中国国防建设的磅礴力量,挺直了中华民族饱受摧残的脊梁。

发展航天,动力先行。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在无技术储备、无设计图纸、无试验条件的困境中于川南艰难起步。当第一根固体推进剂药条点燃发出耀眼的光芒时,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的先驱们欢呼雀跃、热泪盈眶,这是点燃希望的光芒、这是照亮未来的光芒。如今先驱们集智攻关、艰苦创业的青砖小楼仍在川南的一个角落里静静伫立,以坚韧的沧桑述说着峥嵘岁月里的苦难辉煌。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工作需要,固体动力事业的先驱们由川南转战条件更加艰苦的塞北高原,开启了更为艰苦卓绝的固体动力事业征程。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一大批以“党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愿”的大中专毕业生来到朔风凛冽的塞北,成为了航天固体动力事业创业者。他们当中北大、清华、哈军工等名校的毕业生比比皆是,他们的信念只有一个—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光。没有参考数据,没有专家指导,他们边基建、边研究、边攻关、边生产。宿舍不够,许多人借住在附近农村老乡的仓房里,夜晚寒风习习,冻得人无法入睡,还要担心野狼入室。吃的是最粗制的食品,一日三餐是“玉米面二重奏—玉米面窝头、玉米面发糕”加“土豆三部曲—土豆丝、土豆片、土豆块”。最令人心悸的沙尘暴,一刮就是好几个月。物资的极度匮乏、条件的极端艰苦、环境的异常恶劣、道路的坎坷泥泞,丝毫没有动摇创业者们对祖国的铮铮誓言、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正如一位六院创业者写下的:是那山谷的风吹动着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是新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建设者……

(二)

杨南生——上世纪50年代归国的留学英国博士,中国固体火箭的重要开创者,作为“东方红一号”卫星运载火箭末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的技术总指挥,因长期过度劳累,加上寒冷,他患上了严重的坐骨神经痛。可为了工作,他仍忍着疼痛骑着那辆永久牌自行车穿行于设计所、生产厂、试验站之间。一条腿不听使唤,他就用另一条腿蹬车到现场。痛的站不起来时,他让人抬着指挥。

困难塑造了航天固体动力人刚强的性格,六院的先驱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研究、生产、试验基地,开创了我国固体火箭的基业。几代六院人为航天事业矢志不渝、奋斗拼搏,用智慧、汗水和血水,创造了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若干个“第一”:1970年4月24日,研制的长征一号末级固体燃料发动机成功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1975年11月29日,研制的返回式制动发动机成功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回收舱精准送回地面预定区域……这些惊天动地的“第一”,强军威、壮国威,让中华民族挺直了脊梁!盘点航天固体动力事业的辉煌,最难能可贵的是创业者们在党领导下追逐梦想、勇攀高峰的艰苦奋斗精神。在塞外高原上,我国第一台大型地面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如今仍然发挥着作用,历经无数次试验成败、无数次燃爆冲刷的内墙面斑驳陆离、千疮百孔、钢筋裸露,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的功勋试车台就像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兵在接受着一次次战斗的洗礼和检阅的荣光。

钱学森这样评价: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取得的成绩,完全是靠自力更生得来的,没有外国援助,没有经过仿制阶段。这是一个伟大的成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三)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工业布局调整等诸多因素,六院陷入了没有背景型号牵引、没有预先研究课题、没有技术改造资金的发展窘境,航天固体动力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到了90年代,下海经商成为时尚、停薪留职成为热点,在涌动的市场大潮面前,个别同志心动了、个别人才流失了,但绝大多数六院人没有忘记党和国家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没有忘记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他们选择了坚守,选择了义无反顾地传承航天血脉、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他们始终用淡泊平静的心态去创造着巨浪蛟龙出海腾飞、东风利剑震慑强敌等事业的奇迹。在这个时期,六院研制的固体近地点变轨火箭发动机EPKM,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1995年11月28日、12月28日,固体近地点变轨火箭发动机EPKM与“长二捆”火箭配套,两度精神抖擞地将亚洲二号卫星和艾克斯达一号卫星送入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结束了“长二捆”发射卫星必须配用外国固体上面级发动机的历史,令世界宇航界刮目相看。

六院人在拼搏奋进中培育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献身航天、服从大局、团结协作、严谨务实”的企业精神,这种精神在六院的创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老、中、青三代航天固体动天固体动力人坚守着传承、传承着坚守,他们最看重的身份是国防建设的守卫者。1997年原航天工业总公司将六院作为航天精神教育基地,2009年原国防科工委将六院作为国防科技工业首批军工文化教育基地,这是对六院人航天精神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六院人努力创造一流业绩的殷切希望。

(四)

经过近60年的发展,六院已逐步形成了覆盖全应用领域、系列化的固体动力产品体系,有力推动了国防现代化建设。“十三五”期间,六院在科研生产经营、改革创新、党的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强力支撑航天事业发展和国防装备建设迈上新台阶。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历史关口,六院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发展思路更加清晰。以建设世界一流航天防务动力公司为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聚焦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防建设、服务国计民生,融入国家战略、融入国际市场,抓党建、提质量、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控风险,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战略支撑,擘画了“一个目标三步走”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十四五”期间“一三四六五”发展蓝图与路线图,进一步突出主责主业,全力推动产业结构向“与新一代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产品+服务体系”转变、发展模式向“平台上的多元化商业模式”转变、企业形态向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智慧企业转变。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六院努力在弘扬航天精神、加强文化建设上见实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带头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把大力弘扬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与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六院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六院发展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学习、宣传、教育,上下步调一致协同推进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探月精神等新时代伟大奋斗精神的弘扬落地,总结提炼新时代六院文化核心理念,进一步提振精气神、锤炼好作风、展现新作为。

富国强军心中记,爱国奉献脚下行。在这里,总有一种信念,任凭风吹雨打,纹丝不动;在这里,总有一种精神,不论世事变幻,永远坚守。站在新起点,接力新征程,六院将扎扎实实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赓续精神血脉,铭记光辉历程、总结宝贵经验、汲取奋进力量,把建设世界一流航天防务动力公司战略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完成好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使命任务,以高质量发展和党的建设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系中国航天科工六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航天科工   航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