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意义非凡,代表着阖家团圆,凝聚着华夏民族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然而,今年受疫情影响,多地发布通知,倡导务工人员非必要不回乡、在务工地点过年;确有需要返乡的,需严格遵守当地的核酸、备案、隔离等防控要求。
目前,全球疫情仍在扩散蔓延,我国本土疫情呈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疫情防控形势依旧严峻。返乡过年必然会出现大批量人员流动,增加疫情扩散风险,就地过年无疑成为疫情防控的最优选措施。当然,就地过年不能一纸通知了事,要让倡议有温度,相关部门要做好引导和关怀,公共服务、后勤保障要跟上,让异地过年也能感受家的味道,收获家的温暖。
宣传引导要跟上,让大家“想留下”。每逢佳节倍思亲,很多在外的“打工人”辛苦一年,就盼着春节与家人能团聚,虽然有不少人对“就地过年”表示理解,但仍有人持观望态度。对此,相关部门要做好宣传,当好疫情的“预报员”,利用好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及时准确地做好疫情信息公开,对疫情态势进行科学研判,梳理风险点,掌握风险动态,做好科学引导,让群众自愿留下。
配套保障要跟上,让大家“留得住”。就地过年需要保证当地物资供应,确保群众的“菜篮子”和“米袋子”稳价供应,水、电、网等基本生活所需要能保障,医疗、购物、交通等基础生活保障要能满足。同时,就地过年是为了大局考虑,节日期间要一如既往抓好疫情防控,切实做好体温测量、健康码验证、信息登记、隔离观察等各方面防控工作,提高群众的安全感。
人文关怀要跟上,让大家“留得好”。就地过年不能搞“一刀切”,要因人施策,充分尊重个人意愿,对愿意在节日继续工作的务工人员,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定节日3倍工资的规定进行支付,鼓励弹性休假、鼓励企业对留守员工发放压岁红包奖励等方式,让外地员工在本地区安心过年。对求学、出差、休假、探亲的人员,要做好安抚,鼓励学校、社区等安置点通过送年货、年夜饭等形式,让留置人员感受更多“年味儿”。鼓励群众微信、电话拜年,同时兼顾疫情防控和春节亲人团聚的情感需求。(作者:陶国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