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治@文化解码】
作者:丁元竹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十三五”以来,我国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同时,《建议》也指出我国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要求“十四五”时期必须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中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要整体推进。新发展阶段,文化建设的位置更加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石。
一是文化会渗透到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必须把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综合的社会行动。社会治理如何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是制度建设的关键。通过个体内心的社会规范,建立起集体的社会秩序,是现代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把社会治理从依靠外部强制性秩序转向依靠人们的内心社会秩序,就需要发挥文化的作用。
二是“十四五”时期,要探索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设施的共同布局问题,通过综合性建设使社会治理和文化建设一体化,这要求加强发展改革部门、文化部门和社会治理部门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加强顶层设计,要考虑基层人民生活的综合性需求。在未来发展中,可以整合养老服务、残疾人服务、文化活动、社区活动、社会治理等多项活动,建成综合服务中心,这样既提高效率,也能够提高人们参与社区活动的便利性和积极性,提高各类设施和服务的效能。
三是通过统筹协调机制建设,打破社区服务系统“各自为战”、信息系统分治分隔的情形,形成综合的基本公共服务中心和全国统一的大数据系统,在全国统一的公共文化设施平台上安排公共文化服务。这样,既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的需求,也提高了公共文化的供给效率,减少投入。
四是“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要不断适应人民群众丰富多样且不断升级的需求。由于国情、体制和文化等差异,中国很难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中找到可以复制的文化模式。而这恰恰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关键领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保护容易,传承和开发利用难,因为它既涉及市场化问题,必须深化相关领域的改革,也涉及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后的工作机制问题。
五是努力推动全民读书活动,建设“书香中国”。把“书香中国”活动作为落实《建议》提出的建成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高素质的社会成员,需要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