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响中国 > 正文

专家学者纵论 | 新中国脱贫奔小康宏伟进程

破解千年难题 凸显治理优势

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发生历史性转变,反贫困取得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辛鸣[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在发展中国家的起点上,通过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走出的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雷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齐卫平(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

我国脱贫攻坚的成就不仅使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而且也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话题缘起: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中华民族千年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憧憬将变为现实,绝对贫困这个困扰中华民族的“千年难题”将历史性地划上句号。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那么,我们党是怎样带领人民破解这个千年难题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又是如何带领人民向贫困开战的?70多年来反贫困的“中国之治”如何体现治理优势?我们特邀有关专家就此进行探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在哪里

主持人:在本世纪初我国已经总体实现小康,但这一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问题是什么?

辛鸣:总体实现小康之后,虽然经过随后的发展,低水平问题有了根本性改变,但是不全面、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甚至在较高发展水平的映衬下显得反差更大。如果我们在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没有解决,短板依然存在,就不能算真正实现了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的是“全面”。越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小康社会的建设越要在“全面”上下功夫。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不能只是经济上的小康,而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如果经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如果人民群众在吃饱穿暖后却发现喝不上干净的水呼吸不上清洁的空气,如果国家治理水平、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短板不能及时有效补上,经济上达到的小康也只会昙花一现。

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不能只是一部分人小康起来,而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先富带后富要体现在后来者实实在在的生活境况改善上,不能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更不能让贫困人口通过统计数字“被小康”。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道理所在。

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不能只是东部小康、城市小康,而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全面小康的进程是不同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之间差距不断缩小的正向反哺的发展过程,而不能是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惯性拉大的反向汲取的发展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如果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果不能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发展速度再快、统计报表再漂亮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的全面小康就不是货真价实的小康。

当然,全面小康不是也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要求全国各地都绝对地“齐步走”,同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不现实,要求14亿人都达到同样的收入水平,过上同样的生活更不现实。更何况城乡区域之间生活成本特别是居住成本很不一样,光看收入水平也不见得全面反映真实情况。一定要辩证地看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面小康。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