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成果首发 > 正文

美国主流媒体的对华意识形态特征(3)

——基于《华盛顿邮报》的文本分析

《华盛顿邮报》涉华社论报导角度


关于中国的社论讨论,《华盛顿邮报》是从什么角度展开?本文以近期热度较高的贸易问题为例,从“贸易”(Trade)的语义网络及其用词特点入手,观察《华盛顿邮报》对华意识形态建构角度和方式。

本文采集语义在网络构建时,以词语为节点,以两词共在一个段落中为边,以两词共现次数为权重,以此所得到的语义网络图如图3所示。再使用社会网络的模块功能,将此语义网络的内部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四个话题模块,在图3中由四个小模块来表示。

 

郭凤林图3

 

从模块分析来看,围绕贸易主题,《华盛顿邮报》社论主要从四个主题展开:一是中国最惠国待遇问题,二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三是中国贸易顺差问题,四是特朗普加征关税问题。就主题变迁而言,传统对贸易问题的讨论主要在经济领域内进行,关注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经济身份问题,以及中美贸易顺差问题,意识形态色彩较为薄弱;投资、进口、出口、开放、经济、增长以及准入、规则、协议等构成对贸易中的涉中元素讨论的重点。但在特朗普政府任内,朝鲜、关税、核、战争等构成一个模块,成为贸易的主要讨论角度:中国贸易问题不再单纯在经济范畴内讨论,而成为国际竞争和地缘政治的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强度显著上升,显示出美国强意识形态国家的特征。

 

《华盛顿邮报》涉华社论词汇选择


对贸易主题的讨论上,以《华盛顿邮报》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主要选择了什么词汇来描述?这里提取贸易相关段落中的形容词,以考察《华盛顿邮报》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建构角度。

为了更好地考察《华盛顿邮报》对中国贸易相关问题的意识形态变化,本部分以美国总统任期为界,区分克林顿(1993~2000)、布什(2001~2008)、奥巴马(2009~2016)、特朗普(2017~2018)四任总统期间的对华社论贸易相关的形容词。

郭凤林图4

 

整体来看,《华盛顿邮报》社论在对中国贸易相关问题进行描述时,认为中国经济“巨大”“伟大”“大”“开放”“重要”等词汇在四任政府时期都频繁出现,显示出媒体对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规模与方式的认可,但对“大”的强调也显示出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焦虑感。

分时期来看,布什政府时期,朝鲜问题在贸易中的重要性上升,但整体对中国贸易的评价侧重于“便宜的”“低端的”“贫穷的”等形象,对中国仍然表现出经济范围内的“俯视”姿态。但到了特朗普政府时期,贸易的词汇选择变化为“不公平的”“军事的”“朝鲜的”等词汇,显示出美国对中国贸易问题超出经济范围的考量。

同时,奥巴马和特朗普政府时期都频繁提到“不公平的”一词。在奥巴马政府时期,对不公平的讨论主要局限在经济领域本身,注重从双方对等投资以及国际规则等角度来构建中国的所谓“不公平”市场参与形象。比如,《华盛顿邮报》文章认为中国不遵守美国制定的国际通行规则,采用多种方式增加自己在贸易中的收益,使得遵守国际规则的美国在竞争中受到相对损失。而相较于奥巴马政府时期对经济不平等的强调,特朗普政府时期则对经济不平等带来的政治安全威胁更为重视。比如,《华盛顿邮报》文章认为中国的崛起正在威胁美国的经济安全,因此必须对中国展开贸易战,并且还要引导世界范围内的类似斗争。这意味着伴随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美国焦虑感的增强,经济贸易层面的话题有可能上升到社会形态方面的“主义”之争。

从上可见,即便是在对贸易这种非典型意识形态领域的讨论上,《华盛顿邮报》也显示出强烈的意识形态取向:注重利用所谓对等原则、国际规则、经济安全等传统国际秩序概念,建构其批评甚至批判中国的合法性基础;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世界影响力的增强,《华盛顿邮报》对经济问题上的意识形态讨论呈现激化趋势。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guod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