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把握“七个要点”
机关工作牵涉面广,指导性强,上级领导的指示命令、决心意图,各部门的业务职能等,主要通过各类公文予以体现。因此,办文办会办事质量的高低与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机关工作的质量效益和机关干部的能力素质。
一要“主题鲜明”。各类公文材料的主要目的在于以文辅政、服务中心、解决问题、促进工作。撰写时必须把握要点、有的放矢,力求主题鲜明、血肉丰满、言之有物。切忌词不达意、空洞无物。
二要“文风得体”。一方面立意要深,以小见大,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努力提升高度,写出深度,切忌肤浅单薄,就事论事。一方面要提倡写短文、讲短话,力求平实、严谨、质朴。如领导讲话稿应尽量多用短句,长句读得吃力且易读错,并且尽量避免少用或不用生僻词语。演讲稿则可适当引经据典,多用排比句,更能起到引人入胜、启迪鼓动作用。
三要“条理清晰”。机关公文强调系统规范,条理明晰。谋篇布局要逐级统揽,环环紧扣;论述问题要做到层次分明,疏而不漏,做到“人人都能看得懂,尽量不要有废话”。切忌形散神也散,逻辑混乱,遍地开花。
四要“严谨细致”。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公文材料是开展工作的载体,一字之差,一个标点符号,往往都会失之千里。要始终坚持大处着手,小处着眼,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做精彩,就是不平凡。要积小事为大事,积小成为大成,参谋助手作用和以文辅政能力才能进一步得到提高。为此必须严谨细致,字斟句酌,严把文字质量关,严防错别字和漏字发生,切忌粗枝大叶、出现差错。
五要“常写常新”。公文材料要力求常写常新,在创新观点、创新思路、创新对策、创新形式、创新语言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如调研报告,要尽量多挖掘新规律、新特点、新问题,多运用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事例、新数据进行论述,拿出新思路、新办法、新对策,切忌“老瓶装新酒”“外甥打灯笼”。如有的机关干部为图省事、应付完成任务,经常把往年的材料拿来改个时间即可,有的行文缺乏创新和特色,涛声依旧,老调重弹,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六要“精益求精”。“文章不厌百回改”“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都是对文章材料的要求。初稿好写,成稿难改,有时候费劲改一篇稿,还不如亲自重写。有人曾非常形象地说,城市建设一个字——拆,文字材料一个字——改。公文材料语言要言简意赅,用词要准确,用语要规范,充分表达意图即可,切忌繁简不分,含混不清。材料初稿成形后,要反复修改、千锤百炼。俗话说:“看文件看标题,听讲话记要点”。大小标题是文章和材料的眼睛,必须精心推敲,紧扣中心,服务主题,逻辑严谨,首尾呼应,文字精炼,具有新意,精益求精。
七要“主动作为”。机关行文时间观念、效率意识非常重要。对规定动作,应积极请示汇报,尽早着手,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对突发任务,需征得各级领导大力支持,集中人马和时间空间,在指定的期限前高质高效完成,切忌拖拉,更不可临时抱佛脚,误工、误时、误事、误人、误己。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除以上所述以外,还应注重加强培养年轻的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晚清名臣曾国藩一生推崇的人才观:“人才以培养为出,器石以磨砺而成。”他说:“世人聪明才力,不甚相悬,此暗则彼明,此长则彼短,在用人者审量其宜而已。”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这些都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一方面个人要加强自我学习锻炼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人才培养储备,要用伯乐的眼睛不断发现挖掘培养有一定潜力、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年富力强的新人,坚持以老带新,以老促新,切实搞好传帮带,以防青黄不接。一方面各级组织要强化“参谋助手”和“以文辅政”作用与理念,建立健全能进能出、好进好出的良性循环干部管理机制,以充分调动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培养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身体健、年轻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才能真正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提高“以文辅政”水平,更好地为领导科学决策、有效服务和促进中心工作,为推动单位各项建设再上新台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