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前沿理论 > 正文

新中国70年国家形象的建构(2)

借助多种途径建构国家形象

新中国70年,在建构国家形象方面,注重借助多种途径、运用多种平台进行努力和探索。

通过纪念活动建构国家形象。纪念活动具有表达、动员、感染、聚焦等功能。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国庆纪念、建党纪念、建军纪念、改革开放纪念等,我国举行了系列纪念活动。在举行纪念活动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总结新中国的发展成就和进步,并以报告会、展览、艺术表演等方式加以呈现,全方位展示国家形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庆纪念,就注重邀请外宾参加观礼,并安排外宾到各地参观,以见证新中国的发展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为重视通过纪念活动建构国家形象。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立法形式设立纪念日、公祭日,旨在铭记历史,启迪未来。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表达了对死难同胞、革命先烈、民族英雄的缅怀,与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及阅兵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申明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东方主战场”地位,表达了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这些纪念活动的举行,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敬畏和对和平的向往、追求。庆祝改革开放40年系列活动的举行,则充分展示了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通过对外交往建构国家形象。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支持,对于新中国的国家形象建构至关重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向国际社会展示了新中国向往和平、维护和平的国家形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步骤,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1979年初,邓小平同志访问美国,在改善中美关系的同时,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追求发展进步的国家形象。进入新时代,大国外交的展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都彰显了中国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

通过增进民族团结建构国家形象。民族关系是构成国家形象的重要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十分重视民族关系的协调。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要和各民族讲团结,不论大的民族、小的民族都要团结。”为了增进民族团结,中国共产党强调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并通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改革开放后,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同时,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对口支援,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将国家形象建构与政党形象、人民形象构建结合起来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新中国70年,注意将国家形象建构和政党形象、人民形象建构结合起来,使国家形象、政党形象、人民形象相互衬托、相得益彰。

新中国成立初期,尽管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低,且面临西方敌对势力的封锁、禁运、遏制,但中国共产党人对新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周恩来同志指出,“我们有这样多的人口,有这样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一定会在世界上建设起一个强大的爱好和平的国家。我们完全有这个信心”。这种自信既是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也是国家形象建构的心理基础。改革开放后,国家形象建构的目标随时代发展而日益完善。进入新时代,国家形象建构的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这为新时代建构国家形象指明了方向。

执政党的价值取向、执政党的能力水平、执政党的清廉程度,直接关系国家形象。1951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1956年9月,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党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形象的精准表达。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着力建构执掌全国政权的大党、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清正廉洁的政党形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赢得了人民对党的认同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党的建设认识的拓展,逐步形成以“两个先锋队”来表述我们党的政党形象。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着力遏制腐败滋生蔓延势头,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向纵深发展,强化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政党形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彰显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表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提升。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体现了全党的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

随着中国革命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人民的时代”,这是人民地位的历史性变化。《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人民的重要地位,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中国成立初期,从人民地位、人民权利、人民力量、人民利益等维度建构了人民形象。改革开放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无论改革还是开放,都凝聚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指出:“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人民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主体,也是推动发展的主体。同时,人民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也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这是对人民在社会稳定中重要作用的高度概括。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推动者”。这是人民作为发展主体作用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并用“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来形容人民、赞美人民,使我们牢固树立起“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人民形象。对人民的尊重和敬畏,是对国家发展初心与使命的最好诠释,也是新中国70年国家形象建构中的重要内涵。

(作者:陈金龙,系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新中国   形象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