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一些媒体传播引导和个别官方渠道舆论应对存在理念、方法的缺失和不当之处,知情权与权威力量的冲突时有呈现
每有舆情事件爆发时,由于一时间渠道短缺或不畅、信息不确定性强,网民很容易陷入低落、不安、消极、躁动的情绪之中,在真伪难辨的复杂局面下迷失方向。因此,求济于权威、消息灵通的媒体和拥有公权力的官方渠道成为公众知情权落地的主要方式。但公众对于权威的心理又是复杂的,既存在消息源依赖的一面,又有将信将疑的一面,其微妙心理需要得到及时而有力的关怀。在这一方面,媒体和官方可以有所作为。
在现实中,由于一些媒体传播引导和个别官方渠道舆论应对存在理念、方法的缺失和不当之处,知情权与权威力量的冲突时有呈现。在官方那里,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不作为,即不能及时公开真相,一些部门甚至采用捂、盖、逃等方式回避应对。第二,不配合,即简单通过大量删帖、断开链接或者屏蔽消音等方式控制舆情。第三,不得当,即由于经验不足导致应对效果不佳。种种状况之下,管理部门不但难以获得公众信赖,反而还会引发其不满,或造成新的误解,并可能刺激公众迸发出继续“舆论搭车”、一探究竟的强烈愿望。
对于媒体一方,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把关严格的专业媒体可能出于慎重考虑,延误了信息发布的最佳时机,或因为象征性、口号式的回复被指责缺乏诚意。而善于抓取公众注意力的网络平台、社交媒体、自媒体等,则可能因为责任意识不足和专业经验欠缺遭受诟病。一个显著的问题是,市场之手的强力拉扯和用户中心主义的偏执理念,常使个别媒体以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态度过分“取悦”用户,不能冷静对待舆论热点,甚至自己也成为“搭车”的一员,为舆论隐患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转变治理理念和治理行为,积极探寻破解困境的有效方式
“舆论搭车”现象既展现出转型时期社会心态的复杂性,也体现出信息传受的失衡。同时,这也暴露出一些媒体和个别管理机构对于网络公民力量缺乏认知,以及相关治理机制、引导方法的不完善之处。针对现状,我们要进一步转变治理理念、治理行为,积极探寻破解困境的有效方式。
第一,要加强舆情预警机制建设,点面结合,设置内在安全防线,“打捞”舆情信息,避免社会心理失衡造成的“搭车”舆论危机。做好点的工作,即做好具有影响力的个体和社群动态把控,包括对舆情多发来源网站、社区的持续观察分析,对发布者的信息内容和行为动向进行及时鉴别、预测,同时针对舆情主体、群体特点,结合机器画像、算法推荐、数字留痕、数据恢复等技术,做好公众心理情绪的常规性大数据储备和长期监测,及时把握动态、趋势,随时“打捞”舆情,化解社会矛盾,做好评估预警和前期处置,避免舆情危机的再次爆发。
第二,要加强媒体职业素养与主体责任建设,形成快适介入、深度矫议、价值引导的传播机制。为防范“舆情搭车”引导偏误,媒体需在三方面下大力气提高专业素养、建立有效机制、实现责任担当。一是快适介入,包括迅速公开和适时参与。以迅速反应减少信息不确定性与传闻、谣言、噪音,通过融媒体平台,实现多渠道采集、发布和沟通。摆脱舆论盲从,规避观点、情绪的直接对立和因网民“吐槽”引发的新舆情。二是深度矫议。媒体需凭借专业能力深挖报道领域资源,力求将背景、事件、人物、动态和潜在影响等信息传达给公众,矫正网络信息的碎片化、零散化缺陷,传达正确的认知理念。三是价值引导,媒体要重点解决公众“想什么”和“怎么想”的双重问题,努力搭建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理解互助的桥梁。媒体要注重提升传播引导水平,将“硬”引导与“软”传播相融合,减少宣教气,提供丰富而生动的信息、观点,使传播引导更“接地气”,贴近公众接受习惯,拉近与公众之间的情感距离和心理距离。
第三,加强网络社会组织建设,引导网民自治。对于网络舆情治理,如果我们追随舆情而动,那么危机在前、治理滞后的缺陷就在所难免。目前,网络平台的管理基本上可归纳为“底线约束+管理员干预”的宽松模式,结构较为松散。而网民自治机制更显薄弱,主要依靠网民个体认知、自我管理和举报的方式得以形成。克服“舆论搭车”事件中的群体性冲动,要进一步完善外部管理机制、激发网民自治管理的内在活力。对此,需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指导,推进网络社会组织建设,促进公民道德认知和法治观念的提升,实现官方治理和公民自治的有效统合。
第四,加强政务互动回应一体化建制,畅通民主表达渠道,凝聚社会共识,提升社会管理公信力。要进一步加强政务新媒体建设,增强互动渠道的有效性,帮助公众清晰知晓信息,正确看待和理解社会议题、国家政策,减少舆情中的非理性因素,从根本上改变“舆论倒逼”的局面,提升公权力的民意认同。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网络新媒体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导)
【注释】
①[美]曼纽尔·卡斯特著、曹荣湘译:《认同的力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②[美]卡尔·罗杰斯:《共情:一种未被欣赏的存在》,《咨询心理学家》,1975年第5期。
③孟威:《完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0月19日。
④孟威:《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责编/王妍卓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