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舆论搭车”现象中的社会心理与困境破解

核心提示: 公众关注某种舆论并愿意“搭车”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舆情爆点能够引发其心灵共振,从而形成“共情”的社会心理联结。知情权落地与权力行驶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是“舆论搭车”发生的一个常见诱因;一些媒体传播引导和个别官方渠道舆论应对存在理念、方法的缺失和不当之处,也使知情权与权威力量的冲突时有呈现。对此,我们要转变治理理念,积极探寻破解困境的有效方式。

【摘要】公众关注某种舆论并愿意“搭车”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舆情爆点能够引发其心灵共振,从而形成“共情”的社会心理联结。知情权落地与权力行驶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是“舆论搭车”发生的一个常见诱因;一些媒体传播引导和个别官方渠道舆论应对存在理念、方法的缺失和不当之处,也使知情权与权威力量的冲突时有呈现。对此,我们要转变治理理念,积极探寻破解困境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舆论搭车”  社会心理  知情权  舆论治理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在近年来的“官员杨达才微笑”“青岛天价大虾”和“西安奔驰车主维权”等事件中,“舆论搭车”现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舆论搭车”是指这样一种现象:有突发事件进入公共空间,受到舆情关注,使人们在地域、身份、内容等方面产生相关联想,导致舆情内容延伸或目标发生转向,引发更多社会关注和讨论,并促使公权力介入问题的解决。

“舆论搭车”频发是改革转型期公民复杂社会心态的映现。在一定程度上曝光社会问题,可以使一些人长久压抑的心理诉求得到释放。但同时,“舆论搭车”个体观点纷杂,也会加剧社会焦虑,为社会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学者曼纽尔·卡斯特认为,网民广泛参与对政治民主造成的冲击,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国家合法性基础削弱、公民权遭受挑战、政治可信度危机。①因此,未雨绸缪,对“舆论搭车”的潜在风险加以防范,确保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和维护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重要议题。

舆情爆点能够引发公众的心灵共振,从而形成“共情”的社会心理联结

公众关注某种舆论并愿意“搭车”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舆情爆点能够引发其心灵共振,从而形成“共情”的社会心理联结。“共情”是一个心理学概念,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指出,它“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意味着进入他人的私人认知世界,并完全扎根于此”。②“网络搭车”中的“共情”心理,是个体对他人替代性情绪表达的一种同情心反应,也是个人风险经历和风险意识的唤起。出于共同关注和情感投射,个体能够站在他人角度,结合自身所见所闻体验他者情绪,表达同情和共鸣,密切与他人之间的心理联系,从而达成一致和支持。考察“青岛大虾事件”的舆论形成过程,当事人通过微博发布“挨宰”经历后,一场围绕“青岛大虾38元一只”的相关讨论迅速在微博、微信社区展开。不少遭遇过类似“宰客”经历的网民在表达愤怒之余,也爆料出一些旅游景区强迫游客交易和商业欺诈的行为。由此,网民共同形成了对旅游服务管理漏洞的舆论指控。其后,虽然问题曝光趋势稍事减弱,但“段子手”们依然兴致不减,通过“非虚构”(即一种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方式)等手段推出了更多故事,托住了即将沉淀的话题,致使舆论高潮再起。如一个段子用冷笑话口吻讽刺道:“在青岛要喝青岛崂迈啤酒,再点一盘花生米,完了买单,老板答:‘我们青岛人好客,崂迈啤酒不要钱白送,我们来数一下花生米。’”

从发生学角度看,“舆论搭车”事件一般源于个体经验的表达,问题暴露后唤起了其他网民相似的风险记忆。由此可见,个体经验显示出的是普遍认同的心理。当个人诉求在数量庞大的网民群体中引起波澜,舆论指向得到大多数人认可,更多相关相似的论据进一步聚合、引申时,个人经验便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东西——或代表明显、即刻存在的风险,或暗示可预知、潜在的冲突。由此一来,个人利益受损的经历就上升为群体利益受损的危机认同,个人之间安危联系的纽带更加结实,“舆论搭车”主动性激增,舆论中的“意愿共同体”由此形成。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各种内在利益冲突伴随着现实矛盾纠纷逐渐显露。多年来,在互联网上,经过舆论“意愿共同体”的观点建构,形成了公众持续关注的七大领域——权与法、历史问题、反腐廉政建设、公共安全、谣言与信息公开、色情暴力及不良信息传播、东西方意识形态博弈。③源于权力落差、贫富差距、地位高下的社会冲突时有披露,官员、富商、名人成为具有敏感身份的舆论标识,相关群体也成为“共情”心理的特别关注对象。网民极易借具体事件催生仇官、仇富等话题,并引发群体性的道德批判和网络审判。

对于大多数未曾经历极端性事件的公众来讲,“舆论搭车”的价值还在于,一些日常所遭遇的不公正事件、不平等待遇由于实质性伤害小,尚不能构成诉诸于法律的理由,但却会使人怨气郁结。当公众发现通过正常途径无法申诉、辩解,但却可以通过对新近发生的事件“蹭热度”的办法来表达和倾吐不满,④从而得到网民的道义支持,或者获得公平正义的伸张时,网络所赋予的关系链接和自由表达就成了最便利的工具。由此,“舆论搭车”便成为舆论场上的一种流行趋势。

知情权落地与权力行驶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是“舆论搭车”发生的一个常见诱因

在活跃的互联网平台上,知情权作为公众依法享有的了解政府工作情况的权利保障,也成为支撑网民实现其舆论诉求的强有力武器。

2018年7月,一篇名为《疫苗之王》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迅速引爆,旋即得到超百万网民的关注和转发,疫苗安全问题连同对公权力的问责一时间被推上风口浪尖。原本,2017年11月,有关管理部门对长春长生公司百白破疫苗进行过抽样检查,并查出其效价指标不符合标准规定,但事发后,调查结果并没有得到通报和重视。当问题疫苗再度掀起舆论大波之后,有关部门还是行动迟缓、语焉不详,于是便导致了网民“舆论搭车”,使管理部门连带成为公众批判的靶子。

公众舆论往往聚焦于几种诉求:第一,要求权威介入,以呈现未知而欲知的事实。第二,要求信息掌控方公开信息,答疑释惑,而不是敷衍应对、缄口不语。第三,要求权威方、直接义务方对权利方表现出对等或更大的作为。在网民那里,虽然知情权落地未必如人所愿,但作为表达权利的出发点,知情权被视为检验公权力是否公正有效行驶的一把尺子。在“舆论搭车”的过程中,一旦知情权落地受阻,就会发生舆论的偏离或转向,从而牵引出更多、更大的次生舆情。例如2017年,四川省泸县太伏中学发生了学生坠楼事件,引发了公众对校园霸凌问题的关注。原本舆论火力集中在还原真相、惩办责任人等方面,但当人们满怀焦灼地等待了24小时后,官方的五次回应却使他们大失所望。第一次官方表态说调查已展开,第二次说“排除他人加害死亡”,第三次指出要查实网络谣言,依法惩处,第四次只表明“无证据证明死者系他杀”,第五次则强调调查工作的全面开展,表明依法打击造谣、传谣行为的决心。每次回应字数不超过300字,最少的只有122字。对此,有评论认为:“草率的回应、生硬的结论,缺乏说服力,难以打消公众心中的疑惑。”这种冷漠的态度和乏力的处理手法造成了舆论的转向,导致“舆论搭车”升级为对当地政府的严厉问责。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谷漩]
标签: 社会心理   舆论   困境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