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感悟真理力量,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2)

核心提示: 真理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只有依据真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感悟真理、捍卫真理,必须深刻认识真理精神的内涵、敬畏真理的价值,破除在真理认识问题上存在的一些误区;要把握认识真理的方法,改进我们阐释真理、传播真理的方式,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真理的精神及其内涵

真理的伟大力量,是我们敬畏它、追求它的根本原因。纵观古今中外,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传统,人们都在为追寻真理而上下求索!

作为新时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徒”,我们怎样求得真理呢?习近平总书记以最精准、最凝练、最富真理力量的语言,从根本上回答了这一问题:“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为此,我们必须弄清楚真理精神的真正内涵。

什么是真理的精神?简要地讲,就是人们敬畏真理、认识真理、接受真理、捍卫真理时的那种内生而外在的状态,就是对待真理的基本观念、基本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不折不挠的意志。

真理精神的内涵,应该有这样几个。

——向着一元的精神。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一元的精神,也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欲求真理,必须讲真话,办真事,做真人,来不得虚假。

——发展的精神,进步的精神。就是实践的精神,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真理,创新理论。

——自我评判、自我反思的精神,探索发现的精神,客观理性的精神。

——开放的精神。真理是发展的,任何人都没有穷尽真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不是“封闭真理”,不是教条,而是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实践而发展的开放性真理;宇宙中各个领域的客观真理无穷无尽,人类发现客观真理的过程也是动态的,无穷无尽的,人类是在不断发现客观真理中前进的。

——以人为本的精神。认识真理的主体是人,认识真理的目的是为了人,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是区别于“有用论”的真理观。从人民的角度来评判真理的效用,也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不怕牺牲的精神。真理本身不畏任何强权,追求真理者,拥有求知的热情,把追求真理作为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为了真理可以牺牲自我,彰显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先烈之所以为真理而牺牲,就是这种境界。

“真理的精神”就指要有坚定信仰的政治定力,要充分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正确性,这是经过实践和时间检验的有生命力的真理。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就是要以这种态度去探索和验证新的真理,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当前我们在真理问题上的误区

真理认识上的误区,就是忽视或违背真理精神的实质的问题。误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不敢?不愿?还是我们用自己无意识的手,遮住了自己望向真理的眼,又把问题推卸给了外部原因?让我们细数在真题问题上的几个误区。

——认为探寻真理是政治家、理论家的事,与己无关。当然更不知道真理究竟掌握在谁的手中。

——简单化对待、教条化理解,比如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愿下功夫,偷懒,不读原著原文即想获得真理。

——否认真理,不讲真理,只认权力、金钱和现实规则,庸俗化,认为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

——把真理绝对化,不容质疑讨论,认为自己掌握了绝对真理终极真理,如此就意味着结束了探索真理的道路。

——认为互联网、大数据、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可以颠覆真理。

——没有“真”的实践,就想得到那个“理”;以局部的相对的“真”得出整体的绝对的“理”。

……

认识真理,绝不能割裂“真”与“理”的关系。当前,一些人对真理敬畏不够;将“真”与“理”割裂,用局部的“真”得出合自己目的的普遍的“理”;缺乏求真知的勇气,不敢面对事实,不愿注目真实。这是我们今天在真理问题上存在的大问题。敬畏不足是一个认识问题,就是认识不到真理的价值,认识不到真理的威力;割裂“真”与“理”是经验主义、唯心主义的表现,是对实践与理论、客观与主观、知与行的人为的断开;从局部的“真”中得出全局的“理”,是真理探寻过程中一个很明显、但又最常犯的错误。

人们在接近“真”、且这个真不是先前所了解或想象的“真”的时候,往往充满了恐惧,不敢正视和揭示。关于这种“恐惧”,柏拉图的洞穴之光隐喻就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最生动的说明。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着,甚至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认为白墙上的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后来,其中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惊喜地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真实的事物在洞穴之外。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这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他们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实际上也是一个关于认识真理的比喻。在西方诸多语言中,真实、真相、真理往往是同一个词。在这个比喻中,看到真相等于认识了真理。柏拉图特别强调视觉的重要性,认为视觉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认知途径,人们通过观察来了解、认识世界。对应于作为视觉器官的眼睛的,是人的灵魂。柏拉图基于上述的认识,将合本质与现象为一体的世界分割为二重,把认识上的两个层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外化、对象化为两个世界,把苏格拉底所寻求的那些普遍本质从具体事物中独立出来,在可感世界之外构造了一个独立的理念世界。柏拉图认为,要在认识论上找到真理,只有依据真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银冰瑶]
标签: 真理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