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新时代人才流动的新导向(3)

——鼓励人才沉到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

用“一池活水”的思路来解决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的人才集聚问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用“一池活水”的思路来解决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的人才集聚问题。在区域差距仍然存在的前提下,要打破人才的所有制壁垒、跨越行业流动的壁垒,把“有限任期”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把区域建设与整个国家的人才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在人才个体的流动中实现人才群体的稳定,形成人才城乡环流的态势,发挥人才的集聚效应,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的发展建设提供持久而有力的人才保障。为了促进人才流动新导向的实现,有必要从以下方面健全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

一是建立多方协作、上下联动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打破人才流动的各种障碍,涉及改革的方方面面,不是一个地域、一个部门、一个环节可以解决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涉及到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层级。同时不同类型的人才在这些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又具有阶段衔接和角色变换的特征,其管理工作实质上是不同时段对不同角色的动态性调度。

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就很容易使这项工作出现碎片化和工作链条的断裂。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各地、各部门都会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如果没有一个集中统一的领导,很难形成合力,达到工作的预期目标。这就需要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拿出一整套的改革措施,扎实推进。

因此,建议由中央牵头,成立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和协调,特别是做好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并指导地方抓紧落实。地方的工作重点主要体现在根据中央精神,结合本地情况,制定具体化的政策和措施,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保证中央精神得到贯彻执行。目前,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整体规划,以增强工作的合力和力度,形成一套中央引导与各部委及地方探索相结合的分工明确、协调有序、科学规范的上下联动机制,以推动该项工作有序、稳定运行。

二是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提高人才使用效率。目前国家在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项目已有不少,且运行多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例如,大学生村官计划通过吸引优秀人才的入口定位、多元流动的发展定位、解除后顾之忧的保障定位等方面的制度设计和配套措施,先后吸引了数十万青年大学生参与其中,已经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规模的青年大学生到农村最基层的行动,既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生力军,又使青年人才得到锻炼,成为我国人才队伍的优秀后备力量。 “三支一扶”计划、“西部志愿者”“选调生计划”“特岗教师”等项目,也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此外,“第一书记”、对口支援、定点帮扶、干部援疆援藏等,都已形成良好的运行模式,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些项目虽然有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但由于不同的部门牵头,基本上自成体系,难以形成合力。因此,如何根据各种项目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功能,实现项目的整合或优势互补,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由中央领导小组牵头,在科学调查、合理测算不同地区对各种类型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协调,保持项目和人才的合理分布,使这些项目既能发挥自身优势,又能与其他项目形成互补,避免人才浪费。

目前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拓展范围,加大力度,保持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的建设有人才持续不断的参与,而经受过基层洗礼的人才或回到原有工作岗位发挥更大的作用,或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行各业,从而既形成了人才城乡环流的良好态势,又成为我国人才队伍培养链条中的重要一环。这才是人才资源战略意义的体现。

三是明确政策导向,激发人才活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流动是遵循市场规律的。但政府并不能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应当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市场和政府的结合过程中,政府的首要作用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和调整市场主体的行为和市场的竞争秩序;其次是制定政策,明确鼓励什么、限制什么。

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促进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提高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保障水平,使他们在政治上受重视、社会上受尊重、经济上得实惠”。同时,还要注重基层人才培养培训,鼓励和支持基层一线人才积极参加定向培养、学历培训和各级各类业务培训,不断增强基层一线人才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素质。

因此,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应加快建立人才的跨区域、跨单位的法律保障机制,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合同化管理、服务年限、教育培养、服务配套、社会保障、进入退出机制等。同时,还应逐步健全和完善到基层去的人才评价机制、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使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引导和指导作用。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银冰瑶]
标签: 新时代   人才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