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响中国 > 正文

让绿色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最靓底色(2)

净化生产环境,加强基地建设。产品好不好,源头很重要,绿色食品离不开绿色的生产环境。注重绿色产地环境建设。根据农产品品种特性和生产区域大气、土壤、水体状况,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以及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逐步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绿色食品产业带,从产地环节切断有毒有害物质危害。注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坚持“疏、堵”结合,促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突出废旧农膜、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微灌材料等田间废弃物回收,探索基于市场的利用机制,减少对产地环境的影响。注重农业资源休养生息。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净化修复,推进耕地轮作休耕,推广农田重金属污染安全利用与修复技术模式,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控污修复。保育自然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打造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

推广绿色科技,转变生产方式。加快转变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式生产,推行绿色投入、绿色技术、绿色模式,加快构建低碳生态循环的绿色农业产业体系。突出绿色投入品替代。这几年,种植业化学投入品已经大幅下降,单纯减量的空间已不是很大,必须通过有机肥、生物农药替代来实现化学肥料、农药的再减量和农产品品质提高。同时,规范畜产品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监管和使用。突出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应用。以农业绿色发展为导向,组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创新团队,加快绿色农业技术集成应用和畜牧生态健康生产技术推广。鼓励涉农科研院所与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合作,推进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进村入户下田。突出绿色生态循环模式构建。优化种植、养殖产业布局,探索新的种养结合路径,鼓励发展家庭农牧场、推广稻田综合种养、规模养殖场与规模种植基地对接,探索规模经营条件下生态循环农业多种模式。

强化政策引导,开展示范创建。财政、信贷大力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把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作为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内容,围绕品牌创建、品种推广、品质提升,开展各类示范创建,推动绿色食品提档升级。培育大品牌。将品牌打造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结合,与“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结合,发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作用,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有竞争力的“苏”字号区域公共品牌、全国知名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广好品种。品种是核心竞争力。依托江苏种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优势,加强绿色种质资源创新和品种示范,推动品种选育由产量主导转向品质、抗性优先,加大优质食味稻米、专用小麦、绿色蔬菜、特色畜禽等品种推广力度。创建示范县。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以整省创建为目标,进一步扩大创建规模,鼓励设区市整建制创建。切实提高创建效果,发挥安全县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上的带头作用,扩大安全县优质绿色农产品影响力。

加强质量监管,提高安全保障。绿色食品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更大力度强化执法监管效能。继续推行基层“三定一考核”网格化监管,强化农产品质量监测和执法,实现对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日常监管巡查全覆盖,建立健全管理、检测、执法相互衔接、紧密合作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更大力度加强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按照对接国家平台、省建门户、市建系统、县管企业、企业自主的框架,选择畜禽肉、蔬菜、生鲜乳等食用农产品统一开展追溯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内部追溯管理系统,实现产品“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全程溯源”。

创新流通模式,强化产销对接。绿色产品产得出还要销得掉。以消费端需求为导向,契合城乡居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种多样、消费便捷的追求,加快流通方式创新,建立集生产、加工、流通、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业供应链体系。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零售。在继续大力发展农业电商的基础上,鼓励新型经营主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进行升级改造,重塑业态结构,推进绿色食品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与现代物流深入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直供直销。鼓励农业种养、加工企业向下游延伸,农产品流通企业向上游拓展,推广以建直销店为重点的门店专卖模式、以与集中消费单位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为重点的直接配送模式和以会员制为重点的直销模式,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探索发展共享农场等新模式。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大力发展创意休闲农业,通过共享农庄、采摘体验、垂钓鲜食等,既满足城乡居民对绿水青山的生态需求,又带动绿色食品生产、销售。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子璇(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