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经济理论 > 正文

庞永红: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何以可能

当今的中国已进入发展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 2018年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以《推动高质量发展 共同促进全球经济繁荣稳定》为题发表致辞,指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涵,就是从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就是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可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方向。那么,什么是高质量发展?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何以可能?

一、 关于发展

发展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有多种含义,不同的学科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发展,赋予发展以新的含义。从哲学上来说,对发展的理解可以从两个维度,一是客观性的描述性维度,一是规范性的、评价性维度。客观性的描述性维度把发展理解为一个客观的变迁过程,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早年的剑桥英语词典中,发展是指人或事的成长、变化过程和向前跨越的过程;韦氏词典解释为展开新观念的行为、过程或结果,都是这个意思。从发展的规范性评价维度,则把发展理解为内涵主体价值评价的过程或结果,发展已包含着人的主体向度,现实中常常是一种带有肯定的,正面评价意味的规范性话语,如“发展是为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从最终意义上说, 发展不仅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 还包括其他更广泛的方面。”[2]等等。可见发展实践蕴含着两种理性,一种是反映着社会发展客观必然性的认知理性,另一种则是体现着社会发展“合目的性”的价值理性。认知理性主要关心的是社会发展“是什么”、“怎么样”以及社会如何发展得更快等问题,而人文价值理性或道德理性,主要解决的是社会发展“为了什么”、“应当是什么”、“怎么样才能更好”一类的问题,它主要给发展实践一个善的、美的基础和价值引导,给人的发展活动一个长远的合理的目标导向。因此,发展又是一种进步,除了突出发展的前进,上升方向之外,还包含有价值意蕴。也就是说社会发展不仅是自然的历史的进程,还是内含着道德价值意蕴的“社会历史进程”。

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尚未被人类的道德理性认识、掌握之前,是处于一种自发、自在的状态,这种自发、自在的状态,有时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意想不到的危害。由此作为发展实践的主体,我们必须运用道德价值理性,引导社会发展朝着应然的、道德合理的方向发展。所以,所谓好的健康的发展就是主体在依循社会发展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以往好的经验,根据新的发展目标、发展需求,把发展的目的与手段结合起来,把发展方式和机制结合起来,形成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性的高质量的发展。好的发展是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得到发展,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人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极大提高,是人的全面的自由和解放。

二、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及原则

(一)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有好的发展理念

一定的发展理念是时代精神、实践理性和价值取向的直接反映,它引导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方向,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所谓发展理念,主要是对发展的本质与意义的最根本的认识和体悟。一定的发展理念是与其相应的整个发展理论的内核所在,它支撑和影响着某种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建构,同时又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发展实践。” [3]中国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即好的高质量的发展,是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实现发展的动力转换。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不仅鼓励本国创新,还包括学习和利用国际创新。协调发展是指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协调发展虽然呈现为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协调,但这些协调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利益协调。所以协调发展要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谐性,而包容性、和谐性需要更好的纳入更多和更好质量的公众参与,调节社会各阶层的矛盾,解决以往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绿色发展是要解决“生态危机”,实现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长久“天人合一”。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积极承担与我国能力和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全球发展的公正性,确认我们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认识到我国发展对世界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共享发展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并且是在人人参与的共建中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共享,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也是我们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中国新时代新的发展理念为什么是好的发展理念?因为它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它超越了传统的发展理念,更适合中国国情;因为它不忘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是立足本土,超越西方模式和理论的中国特色发展理念。

对个体来说,我们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对于国家、社会而言,同样存在这个问题。社会如何发展,我们从何处发展而来,我们将向何处发展而去,人类的历史就是这样在不断书写,人们对自身所处社会的整体认识也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改革,期间不断对照西方的理论、经验和做法,进行中国本土的实践。由于西方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是西方特定国家的特定历史经验的产物,对于我国这种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西方的很多理论常常难以提供有效准确的指导,盲目照搬西方发展模式更是行不通的。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中国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4]所以在借鉴的基础上我们有理由相信,本土文化和本土经验是建构我们自己发展理论的重要资源。

(二)高质量发展要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

笔者认为高质量发展,在坚持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的前提下,我们还应遵循以下的伦理原则:

1.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原则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具体表现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最终都要落脚到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上,要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精准施策,加大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改革力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以人为本的发展是人民参与的发展。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中国社会难免会积累一些社会矛盾,同时,随着民众全面素质的提高,参与政治和社会治理的意愿将会不断上升。发展必须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谐性,需要不断地在制度上进行创新,逐步纳入更多和更高质量的公众参与,调节社会各阶层的矛盾,这也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2.效率与公平统一原则

从动态操作上来说,公平与效率理论虽然具体表现为时序问题,但哪个目标作为经济发展起始阶段的优先考虑,哪一原则是解决另一原则的前提和基础,是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价值判断之一。在经济发展中我们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大变革”。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所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困难都表明,公平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一个国家如果不能为自己的国民寻求公平和正义,将永远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社会公平和正义,既是我们评判改革的阿基米德支点,也是评价我们现代化发展成就的重要标尺。所以,在发展中要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伦理原则。

3.整体与长远相结合原则

发展是全面的、系统的、多因素的,所以要坚持整体和长远原则。整体原则不仅强调从整体联系的角度来把握发展,更强调从全景性的视角,长期的历史的视角来看待发展问题的形成及发展问题的解决。没有对整体的把握,也就没有比较,没有批判,没有反思;而长远的原则则是能够把短期的趋势放在比较长期的视野之下来看待发展,以一种“过程化”思路来把握发展。因为发展是以技术进步、经济进步为基础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文明要素的全面系统推进与转换过程,是传承和交往、自我创新与借鉴学习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遵循系统的、长远的原则是发展本身的必然要求。

4.人类共性与本民族发展个性相统一原则

在发展中只看到普适化或独特化都是片面的。普适化发展偏执于把普遍性与西方模式作简单认同,错误地认为西方模式就是现代化的唯一模式,就是现代化的楷模。而独特化发展则偏执于把每一种文化、每一种国情的特殊性强调过头,粗暴地否认人类发展和人类文化具有共性的一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应该把普遍性与特殊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理性与情感和谐地统一起来。我们既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发展并非一个简单地向西方国家复制的过程,它更重要的是蕴含着每个国家在各自的历史社会文化视野中对发展的不同价值取向模式的选择;同时也要看到社会发展其实也是一个现代化、全球化的过程,它也需要我们学会用全球化的视野去看问题。应当面向世界,形成全面开放意识,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因此,我们要坚持人类共性与本民族发展个性相统一的发展原则。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驰]
标签: 新时代   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