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成果首发 > 正文

未来的传播形态与社会文明形态(4)

为了满足远距离的个体与个体信息沟通的需要,人类很早就建立了邮政系统。自从有了可复制给不同个人的传播品,如书籍,建立“一对多”的大众传播渠道就很有必要。从印刷可以运转的图书,建立图书发行渠道(包括借用、改造已有的邮政渠道)到需要传播高频率更新内容的报纸而建立报纸发行系统(也可借用邮政、公文传输系统或商业网点),这些都依赖于通达性较强的道路交通系统。包括早期电影的发行,都受制于交通状况。广播电视的诞生使传播内容能够摆脱对交通物流的严重依赖,通过一次建设,可以形成稳定的空中隐形传播渠道,使大规模、高频次、远距离传播成为现实。“无远弗届”几乎使广播、电视网成为人类传播渠道的极限。后来居上的“互联网”使“传播渠道”的范式发生了转变,互联网的强互动性颠覆了传统渠道的逻辑,并不断瓦解其价值。

未来的自我传播、人际传播与“理解”

人类终极的传播平台应该是最大程度复合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机传播、“人—物”传播、“人—神”传播的平台。通过这个传播平台,可以连通基因检测平台,最便捷地提取每个人的遗传密码,将其生物大数据在平台上建立起来,纳入人生决策程序,自己的人生履迹,包括吃、穿、住、行等一切行为,都会被最大程度数据化并且动态更新,经过软件的演绎精确描述每个人的性格、行为倾向,并对未来趋势给出预测和提示,一些重大抉择都可以通过平台找到参考建议,不至于长期陷入迷茫、徘徊、无助的心理状态而无法自拔。加之通过植入人脑中的芯片,可以清晰直观地呈现每个人的“意识”结构,包括强烈的情绪、严谨的思维、飘忽的灵感、隐秘的直觉与“潜意识”构成的波涛汹涌、泥沙俱下的“意识流”,通过数据化、图表化的方式细描、深描出来,人类可能比任何时候都更能清楚精准地感知到“我是谁?我在干什么?”,甚至“为什么我会这样做?产生这些动机的根源是什么?这样做的价值与后果是什么?”。人生问题的答案过于直白,使人生的秘密与乐趣似乎减了不少,但这些强大的功能未必会被人一直或经常使用,偶尔对其利用对于人生方向的把握终究是较为科学的,至少不会让人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简单迷惘,或者迷惘之后进一步沮丧,再衍生出新的迷惘这样的恶性心理循环之中。人也可以通过关闭这些功能,使用传统的“行动—问题—解决或迷茫”的模式。能够利用人脑来完成自我传播者,仍旧拥有强大的“人”的主体性和自信心,无法利用人脑来完成自我传播者,要么沉浸在迷惘、抑郁当中,视其为人的一种复杂体验与心理享受,要么在彷徨无助中沦为新传播时代的初级“公民”。

人际传播的极限是“如果彼此愿意,随时随地如面(类似面对面)、入心”。人际沟通的时间障碍,从电话发明的那一刻就已经解决。空间同步感、真实感,伴随着照相、视频、VR等技术的发展,正靠近“瞬间空间切换”的实际效果。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两个人处于不同的空间场景之中,但通过全息成像等技术就可以直接把两人置于同一个场景当中,“面对面”地沟通。未来人际传播的突破是对“知人知面不知心”与“相对如隔千里”这种“理解”障碍的突破。大数据会根据对方的生物信息、历史信息、社会信息,特别是对其长期以来的言语、肢体行为习惯和意义的相关性进行详细分析,找到个性化符号系统与意义的对位关系,再结合其特定身份、角色、传播语境,准确锁定每一个符号段落的实际意义(包括多重意义),消除按照常规方式、通用方式去理解会产生的歧义(系统可按照概率大小,排列出同一个符号段落对应的多种可能的意义选项,输送给理解者,让其权衡、选择,最后放弃可能性较小的意义选项),并且可以根据接受者的传播大数据,按照其接受信息和理解符号的习惯,匹配更为丰富的“意义阐释”与“意义延展”,以便理解者更好地实现对他人意图的精确理解、深度理解、更深度理解。对于某些极端复杂的个人表述,也许要实现真实、全面的理解是件困难甚至不可能的事,但是借助“芯片”的力量,甚至可以直接拷贝对方所有的信息到自己头脑当中,进行完全解码,突破“理解”瓶颈。

然而,作为具有自由意志的人(哪怕是植入芯片、升级版的人)是不可能允许别人随便进入自己的意义世界里的。如果那样,人的尊严与主体感都必然荡然无存。精神世界和意义空间是人最本质的“自我”空间,比物理空间更有私密性,未经授权不能擅自进入。而根据“理解”的需要,又有必要局部、有限、特定的开放。于是,在人的“芯片—手机—眼机”联机的传播终端系统当中,会有层次清楚、可控性强的意义开放阶梯。就像一部电脑,出于保密的需要,不可能整体开放,但是可以把某个被认为无伤机密的文件夹、文档或段落拷贝传输给特定的对象,实现最精确、最高效的“理解”。

上一页 1 2345678下一页
[责任编辑:孙易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