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打通最后一公里融资瓶颈(2)

——浅析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为金融业的高度集聚性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的驱动力,而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反复的欧债危机严重影响了国际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复苏态势一波三折,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增长已进入到一个趋势性放缓的阶段。当前,“脱实向虚”、“以钱生钱”热潮不减,金融与实体经济相分离趋势日益明显,在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的转型发展攻坚期,实体经济企稳回转面临着与日俱增的双重压力。虽然国内金融改革和金融政策在以往思路上已做出适当调整,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以及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一直存在。

(一)政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融资促进机制建设滞后。改革开放以后,各级政府对大力招商引资政策制定较多,在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奖励政策、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措施、投融资风险制度的安排方面力度 不够;对投融资机制的建立缺少统一规划和宏观管控;在人才引 进、税收负担、投融资中介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比 如政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农业提供的财政性资金支持覆盖面很 低,各类财政发展基金及风险损失补偿基金不足,使战略性新兴 产业、农业产业发展后续乏力。尤其政府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功 能尚未完善,保险机构提供商业保险产品不多,这种融资担保现 状,使大量的中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农业企业陷入融资担保难泥 潭,也让银行机构信贷望而却步。据了解,2016 年我省财政支持 金融产业发展的资金不到 5000 万元;2017 年 3 月末,全省融资 性担保机构在保余额仅为 645.7 亿元,远低于中部兄弟省份。 

2、缺乏相应的法制支撑。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一 些企业利用破产法的不完善,以破产方式逃避还债,进而导致 了大量银行坏账的产生;由于会计、审计、信息披露等标准不 高,金融机构诉讼执行效率不高,“骗贷”、“逃废债”现象 屡禁不止。法制环境欠佳,金融债权得不到充分、有效的法律 保护,破坏了资金的正常循环,从而导致了金融机构惧贷、畏 贷,影响了银行实体信贷的投放力度。 

3、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目前,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 分业监管的体制逐步形成并健全,形成了“一行三会”的格局。 在新的监管格局下,由于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与各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之间不能进行及 时、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无法及时实现信息共享、政策共享和资 源共享,金融工作中的许多具体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 直接影响了金融工作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 

4、部分政策有待完善。一是三权确权颁证推进缓慢。为激 活农地、农房、林权等农村资源,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系 列政策制度,但当前农村土地确权颁证进度缓慢,农房、林权颁 证率不高,加之流转、处置市场不健全,导致三权抵押贷款“雷 声大、雨点小”。二是抵押登记政策有制约。不动产统一登记制 度实施后,由于大量工作集中于同一部门,加之工作人员熟悉业 务有一个过程,办理抵押登记效率不高,给企业融资带来不便。 三是中介收费较高。当前,评估、抵押登记和担保费用仍然过 高,据调查,我省企业办理房产抵押贷款,除了信贷成本利率 外,一般还需支付评估价格 4‰的土地评估费、5‰的房产评估 费、按 1 元/m²/年征收的土地使用费以及房管部门征收的它项权 利证费用(商用房 550 元/证,居住房 80 元/证)、2%-3%的担 保公司担保费等,这些费用会进一步推高企业融资成本,加重企 业融资负担。 

(二)银行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贷政策执行不到位。虽然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多次下发相关文件,强调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 但是由于对政策的贯彻落实缺少监督,在信贷规模受限的情况 下,商业银行信贷倾斜政策未能有效落实,对处于低端产业链条以及狭小市场的中小实体企业贷款的审批更加严格,导致实体经济受益于金融支持的范围与力度有限。

2、金融资源错配投向偏失。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金 融体系的功能不能完全适应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具体表现 为:商业银行依托贷款形式,通过利率管制压低资金成本,为重 资产的制造业和固定资产投资服务,实体经济体系中大量轻资产 的现代服务业、科技文化产业、绿色经济产业则处于金融服务的 薄弱环节。此外,储蓄与投资的转化机制不畅,游离于监管体系 边缘的民间资金难以通过有效合法的途径参与实体经济运营发 展,造成严重的资源错配与浪费,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 

3、产品和模式创新不够。一是创新没有跟上市场和客户需 求。目前部分金融机构仍守着传统的信贷文化和制度流程,没有 充分考虑市场和客户的真正需求,新的信贷产品推出少,且产品 准入门槛高、贷款条件严,难以被客户所接受。比如在文化、动 漫、电子商务、健康养身、教育等轻资产行业信贷支持上,金融 机构没有在客户准入、资产评估、抵押担保、信贷流程上进行针 对性创新。二是研发管理体制落后。目前,大部分金融机构信贷 产品研发权主要集中在总行,对基层行并没有给予授权,基层行 只能按照上级研发的信贷产品去推广应用。上级行在研发信贷产 品时,往往缺乏对基层需求的实际调查,其研发的产品与基层需 求不相符合,无法得到推广运用。三是创新的信贷产品服务性较 差。金融机构在推出金融信贷创新产品过程中,对其效益、风险及服务三者关系的处理上,对风险和效益考虑过多,总是以自身的效益为中心,忽视了客户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忽视了服务社会的宗旨。四是缺乏相应的创新激励机制。目前金融机构对信贷产品创新工作的激励机制缺乏,特别是全员创新机制缺乏,不利于充分调动员工创新工作的积极性。

4、银行对政府和企业信息缺乏了解。银行对政府的经济发 展规划、发展的重点行业,以及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热点问 题了解不够,对拟支持企业的管理水平、投资运营、经营变化、 经济效益等情况掌握不充分,由于银政、银企信息不对称,导致 银行信贷支持不及时或不敢、不愿支持。 

(三)企业自身建设和自我管理问题。

1、企业经营风险较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 管理能力导致的经营风险较高,很多企业法人治理不完善、经营 管理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十分 突出,由于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负债水平整体偏高,从而 使银行信贷部门放贷风险过高。企业在管理上的落后性,一定程 度上抑制了金融机构放贷意愿。二是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健全、不 透明导致银行对企业的信任不够。大部分小微企业采取业主制和 合伙制,规模较小且难以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小微企业内部管 理制度特别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势必 造成资金管理较为混乱,有的企业甚至设立多套财务报表,送到 银行和税务部门的数据有很大差距,使银行难以准确掌握其真实 情况,同时部分企业关联交易复杂、对外交叉担保、民间借贷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均大大降低了自身的信用度,严重影响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2、抵押担保难以落实。由于商业银行信贷担保对固定资产抵 押存在偏好,一般不愿接受企业的流动资产抵押和权利质押,导 致很大部分企业难以提供有效抵押。尤其是科技型企业,以知识 产权为主的无形资产占到较高比例,由于目前对知识产权质押、 评估及交易的体系尚不健全,用知识产权进行质押贷款、转让或 引资均受到影响,难以满足金融机构的放贷要求。同时企业通过 担保机构寻求担保时,由于多数担保贷款的期限较短,最长不超 过一年,基本只对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而不对长期固定资产贷款提 供担保,也增加了企业的融资难度。此外,担保机构在自负盈亏 情况下不得不抬高担保费用门槛,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影响 了融资效率,严重制约了实体企业的快速发展。 

3、企业缺乏融资知识和经验。一是企业对银行的信贷政策、 制度和流程不了解,主动争取银行支持不够,不知道应如何与银 行对接并寻求信贷支持,对产业基金、私募入股、上市融资等股 权融资运作方式仍处于扫盲阶段;二是企业缺乏金融知识,不懂 如何融资,不知如何借贷或怕麻烦等因素,偏好于民间借贷;三 是实体经济的融资来源仍然单一。今年前 3 个月,全省通过发放 债券、股权上市等直接方式融资 217.6 亿元,占全部融资的比重 只有 11.5%。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衡,金融风险过多集中于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体系之中,阻碍了整个金融系统支持实体经 济发展的主动性。 

4、企业社会信誉度不高。近年来,政府日益重视诚信环境的 治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长期 以来信用机制缺失,对不讲信用者缺乏惩罚机制,造成失信者获 利、守信者吃亏,加剧了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失衡。部分企业 尤其是小微企业负责人信用意识淡薄,诚信意识不强,企业逃废 银行债务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全省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不 良贷款接近 3000 亿元,特别是小微企业不良率普遍上升,导致 企业整体形象差,社会信誉度不高,从而产生银行“惧贷”现 象。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一丹]
标签: 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   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