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专家声音

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席  李依依

十九大报告指出,过去五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其中最让我激动的是“墨子”,因为这是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双向通的量子通信。另外,在京沪高铁的通讯实践中,创新地实现了从基础到应用的全过程。

十九大报告的内容丰富,观点明确、新颖、细致。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墨子”作为标杆,助力解决供给侧矛盾,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比如针对当前我国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我们一直深入实践,与企业一同将我国丰富的稀土资源应用到钢铁生产上,用稀土提升钢铁质量,当前该工艺已经在轴承钢等领域应用,性能可与国际领先水平媲美,能够有效解决钢铁供给侧的矛盾,我们决心将其进行全行业的推广。

2016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大大增强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信心。现在科学家们敢想敢做,敢于超越国际水平,因为我们的标杆立得很高,我们很有信心在一些科技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习近平同志的讲话鼓舞人心,也让很多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更有干劲,他们的拼搏必将使我国未来在各个领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十九大报告中展现出来的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也将成为我们科技工作者努力前行的不竭动力!

十九大报告展现建设科技强国决心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于 平

科技是国之利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中国在参与世界科技赛跑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抓住创新这个弯道超越的机遇。

十九大报告充分体现了中国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对科技实力的自信。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人民、市场的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体现了对科技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

十九大报告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展望未来,科技工作者信心十足。中国不但赶上了全世界信息产业革命的浪潮,而且已经成为领潮儿。在智能制造、信息产业、航天技术等高科技技术产业方面完全有机会成为引领者。到2035年,中国将成为引领世界科技趋势的风向标。从“追逐者”变成“引领者”,这不仅是中国的梦想,也是埋藏在中国科技工作者内心深处的梦想。中国梦和个人的梦想合二为一,必将产生巨大合力,推动科技的飞速进步。

中国的创新步伐更快了、科技人才更多了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张文忠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投入的加大,我们的创新步伐更快了,发展水平更高了。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动能、是提升经济质量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力,科技工作者在建设科技强国进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和职责。中国将在航空航天、生物技术、海洋科学、信息技术、大数据、节能环保技术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在先进制造、大健康、交通和环保等领域比肩国际水平。

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这几年国内研究所里各种肤色的研究人员明显多了起来,国外的专家也成为了我们的人才资源。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十九大报告中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地位的肯定,体现出党在建设科技强国方面的决心和信心。

国家系列重大政策为科技工作者创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 王秀杰

十八大以来,国家有一系列重大政策落地,广大科技工作者有很好的环境可以放逐自己的智慧和思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具体来说,项目申请、经费预算、项目经费执行、项目执行汇报等环节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加强。同时,现在的政策在经费和项目管理上都给予科研工作很大的支持,使得科学家能够有资源、有条件去捕捉科研过程中发现的新增长点、开辟新的发展方向,能够更好地在创新发展探索中取得更多引领性成果。现在的趋势是越来越国际化、大科学,也越来越需要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很多关系国计民生重要的科研项目都需要各个领域、各具专长的科研人员协同工作。

在这方面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协同创新的政策。尤其在十九大报告中,又特别提出要打破部门利益的藩篱。我们相信,未来在科研评价方面也应该会有一系列非常好的政策,去促进科学家从科研的目的出发,更好地合作、更好地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的愿望作出科技方面的贡献。过去几年,我国科技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科技部等相关部门针对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需求,安排重大科技计划和科技项目,组织建制化、体系化的科研力量,集中攻克重大科技问题。国家战略导向、团队作战可以成为我国科技快速跃升的重要手段。

以绿色科技统领创新,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金凤君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不平衡的矛盾比较突出。为此,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在建设生态文明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绿色科技是绿色发展的基础支撑,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必须以绿色科技统领创新,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发展转型。

责编/潘丽莉  赵橙涔(见习)    美编/宋扬

[责任编辑:李金芳]
标签: 科技创新   社会发展   作用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