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走向

核心提示: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处在转型阶段,社会思潮较为活跃,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日渐显现。因此,我们必须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做好社会思潮的引导工作。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处在转型阶段,社会思潮较为活跃,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日渐显现。因此,我们必须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做好社会思潮的引导工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社会思潮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社会思潮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社会文化撞击的产物,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势必要面对文化的碰撞和选择。在此背景下,我们党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科学地引领社会思潮走向,抢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新高地。

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发展具有理论指导作用。以意识形态为表现范式的思想理论体系对社会思潮发展、演变等起到了理论指导的作用,同时,意识形态获得社会的认可与接受,也离不开社会思潮的积极影响。理论化的意识形态经过社会思潮的影响后,演变为被大众所普遍认可的新形式,进而在社会大众的内心深处产生认同。

一般而言,社会中存在两种意识形态,分别是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虽然不是所有的社会思潮都能够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但社会思潮被意识形态影响的趋势不会更改。另外,社会思潮是是理顺社会心理、意识形态的中介,是意识形态不断发展的资源库,特定的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之间能实现科学互动,汲取彼此的科学成分,保持持久的生命活力。

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导社会思潮有利于推进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强调人们学习、实践政治以及相关技能的进程中,呈现出明显的阶级性、政治性。西方政治理论强调多元主义政体等理念,然而盲目的民主、多元以及放任式的自由,对个人、国家都会带来很大伤害。我国需要结合实际,建构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的政治社会化之路。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既要全面展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还要全面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水平。以党的指导思想为核心,发挥引领作用,实现民主与集中的统一,真正做到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成为我们党民主集中制度在精神文明、思想理念等范畴内的体现。

其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导社会思潮有利于提升政治效能。我国要全面提升政治资源效能,科学处置好各类矛盾,厘清应科学审视的政治问题,明确应疏导的思想难题。尝试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我们的工作,全面做好党引导社会思潮的工作,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实际问题,采用最少的政治资源,解决社会思潮引导工作。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化抽象为具体、由精英到大众、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全面提升大众接受水准,还要确保马克思主义能适应大众、服务大众。在全面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需要用事实说话,做到以理服人,让大众能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和立场,产生工作实效。动员群众参与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来,打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应考虑从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群众开展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体系方面的教育,让群众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并以此指导自身的行动。要充分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做到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要想在当代社会全面发挥作用,需要在大众化、中国化的同时,展示时代要求,不断地与时俱进,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潮流,全面推动历史前进。

同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其他社会思潮的冲突,不仅展现在思想观点的争鸣上,还展现在对群众的争夺上。因此,我们有必要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系统,彰显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领导地位。一是改变马克思主义话语的表达范式。大力建构体现时代气息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凝聚力、吸引力的进程中,要尝试通过实践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二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转型。要建构建设性话语体系,既要明确回答政治、文化与经济建设等方面的现实问题,还要建设具备现实发展特点的语言体系,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提供话语支撑。此外,要全面化解官方语言和民间语言之间的矛盾,建设准确、精炼、内涵丰富的话语体系,让群众更加易于接受,最大程度地引领社会思潮发展。

将马克思主义引领对接群众现实需要,强调宣传实效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实际上就是使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去解决现实问题,特别是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影响力。要彰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的效能,强调与群众的关注点相衔接,紧密联系群众利益,解决群众的现实关切。把用实际行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真正做到接地气。与此同时,要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关注群众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现实需要,减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紧密关注群众现实诉求。这需要我们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加快推进改革步伐,确保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其次,提高宣传实效性。在全面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要注重将群众性与理论性相互衔接,意识形态的宣传不仅要生动,还要接地气,这样才能达到好的宣传效果。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时候,要结合群众生活实际,尝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群众的生活和谐统一,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关注群众的现实需要。只有这样做,才能向群众宣讲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力,消灭错误思想滋长的土壤,让广大群众从心底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同时,我们要尝试利用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伴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其信息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优势不断显现,容易抢占舆论先机、构筑舆论强势。尤其是新媒体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让公众接受信息的思维模式也发生了改变。我们要借助新媒体,从传统的硬性宣传逐步过渡到软性宣传,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更符合大众的内心需求,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代表性。

再次,我们要注重激发传统媒体宣传优势,并尝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一般来讲,意识形态传播的传统媒体包括电视、报纸、书籍等,这些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依旧存在。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进程中,既要关注新媒体的优势,也要创新传统媒体,让传统媒体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因此,未来我们要对传统媒体进行改革和创新,提高传播能力建设水准,在全面提高舆论引导力的影响力、权威性等方面,开辟新领域。

坚决抵制错误社会思潮,科学处理“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政治底线,反对、抵制错误社会思潮,维护并做好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工作。需要特别引起重视的是,对错误社会思潮必须借助马克思主义力量予以应对,发展壮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全面做好斗争工作,绝对不能任由错误思潮发展壮大。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到深水区,诸多新问题、新矛盾渐渐显现,我们要旗帜鲜明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意识形态范畴内强调正确的方向与价值标杆,使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去分析社会思潮的动机和性质,提高批判错误思潮的能力,清除错误思潮的消极影响。

始终把握好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科学理顺“一元”指导、多元思潮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文化领域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仅注重弘扬主旋律,也强调多元化的文化政策,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和谐的环境。多元化的文化形态、思想理念的健康发展,能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提供多元的资源与丰富的智慧。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我们党在诸多问题上吸收了传统文化以及各类社会思潮在内的科学因素,推动了在市场经济、党的组织原则等问题上的思想解放历程,提高了主流社会思潮与其他社会思潮的一致性、和谐性。近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采用民主的方式去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冲突,为实现不同的社会思潮的和谐共存提供了良好的社会与政治环境,并在理论发展的历程中汲取不同思潮中的积极因子,全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性。马克思主义实行开放式理论机制,辩证吸收其它社会思潮资源,不仅能维护其一元化指导地位,还形成了其它社会思潮难以企及的优势,保持了引领社会思潮的力量。

创新社会思潮的引领方法

坚持民主讨论的方式。近年来,我国民主政治进程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平等、自由等理念日益增强,思想活动的多元性、差异性等特征显著增强。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我们需要将受教育方的主动权、能动性置于重要位置,重点关注、了解广大受教育者的基本情况,提倡从人文关怀、人性发展的视角切入,全面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灵活多元的理论推广工作、深入全面的理论体系,将形成强大的意识形态工作引领武器。特别是当前新媒体发展步入新阶段,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发展较为迅速,再加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自由化和多元化理念持续增强。我们要尝试使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去引领社会思潮,坚持采用平等对话和沟通等方式,完善对不同社会思潮的沟通模式,构筑尊重不同社会思潮的气氛,实现对话与心灵的融合。要做到在互相理解中,深化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在与不同社会思潮的沟通、协调工作中,对其进行全面了解,并吸纳其合理成分,批判其错误成分,在碰撞中达成共识。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多元化的社会思潮,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关心、理解和尊重人,奠定情感吸引力、凝聚力之基,让群众能从心底认可并接受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解读社会现象,破解群众身边存在的实际难题,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凝聚力与吸引力。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民主政治发展步入新阶段,群众思想活动的多元化与差异化日益显著,维护个体权益、表达个体诉求成为社会各阶层的迫切要求,与之相对应的多元化社会思潮必然出现。我们必须创造条件,让其实现充分表达,这样不仅有利于意识形态工作者倾听来自各方的心声,还有利于其制定合理政策,满足群众诉求,实现对不同社会思潮的科学引导,让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获得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

(作者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KJ1501403)成果】

【参考文献】

①张峰:《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中国多元社会思潮的路径和机制》,《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②姜玉齐、宋进:《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逻辑意蕴》,《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③王芮、舒永久:《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路径探析——基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角度》,《人民论坛》,2013年第11期。

责编/张寒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王妍卓]
标签: 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