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农村青年党员队伍建设的“宜”与“忌”

核心提示: 我国农村党员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日益突出,解决这一问题要有全面统筹的视野,要认识到社会转型的未完成性,把农村青年党员队伍建设放在一个仍在进行的、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中,在解决普遍问题与特殊问题的良性互动中来谋划对策。总结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切实加强农村青年党员队伍建设,目前应在三个“宜”与三个“忌”上下功夫。

【摘要】我国农村党员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日益突出,解决这一问题要有全面统筹的视野,要认识到社会转型的未完成性,把农村青年党员队伍建设放在一个仍在进行的、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中,在解决普遍问题与特殊问题的良性互动中来谋划对策。总结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切实加强农村青年党员队伍建设,目前应在三个“宜”与三个“忌”上下功夫。

【关键词】党员队伍建设  农村青年  城乡二元  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宜“全面统筹”,忌“孤立片面”

解决城乡二元矛盾,加强农村青年党员队伍建设

农村党员队伍后继乏人、老龄化严重的现象不是孤立的,它产生于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阶段,是城乡二元结构等深层次问题的反映。为什么在农村而非城市,青年入党意愿低,青年党员数量逐渐减少?从经济上看,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很多青年人整天为解决生存问题而奔波,政治热情相对较低,特别是在一些村级经济衰退比较明显的地区,当村级经济难以为青年人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时,已经成为党员的农村青年也会缺乏留在当地发展的信心和动力,大量外出打工,造成青年党员数量减少。从政治上看,农村青年受地域限制,参政、议政的机会不如城里的同龄青年人,部分农村党组织没有坚持好“ 三会一课” 等制度,组织生活质量不高,长期以来只强调党员义务,不尊重党员应有的权利,这势必挫伤一些农村青年党员的积极性。从文化上看,与城市相比,农村青年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思想、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封建迷信势力的影响下,缺乏对党的认同感,即使在相对富裕的农村,部分青年人也持“入党不入党,只要能赚钱”的观念,这些都影响农村青年对先进信念的接受。

制约农村青年党员队伍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无不暴露出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尤其是,农村青年接受继续教育、教育培训等机会少,文化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加之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农村青年党员队伍青黄不接。因此开创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局面,是破解农村青年党员队伍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要创造性地开展农村青年党员队伍建设工作,例如,利用现代网络、行业协会等载体,建立一个跨区域的党员培养机制,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试行“ 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工作新模式,通过大力发展村级经济,积极提供资金和场所,使有才能的农村青年获得发展项目和创业基金,在发掘致富能手的过程中,为党的队伍建设提供后备军。再如在个别试点地区,通过增加报酬、提高待遇、参加小城镇保险等途径,尽可能多地吸引城市有志青年到农村来,这就意味着不仅要实施工业反哺战略,而且要实施人才、党建的反哺措施,使有理想、有信念的人力资源流向农村。这些措施不但可以从源头上激活农村青年党员储备,而且可以反过来为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体系、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提供参考。总之,一方面要在解决城乡二元矛盾的高度上思考农村青年党员队伍建设问题;另一方面也要以加强农村青年党员队伍建设为抓手,自下而上、锲而不舍地为城乡社会结构的一体化打造全方位的现实基础。

宜“增强感召力”,忌“强求”与“乞求”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引导青年在思想上入党

由于农村青年党员数量减少,某些村民小组出现了党员空白情况,对党员队伍建设极为不利,这也引起了各级党组织的重视,各地纷纷采取措施,如“挂号备案”,限期整改,否则“取消评优资格”等。问题在于,在上级指标压力下,个别村级组织在发展青年党员上难免“走形变样”,或“强求”式硬性拉入,或“乞求”式放宽标准接收党员,而这样做的效果适得其反。俗话说“花香蝶自来”,在加强农村青年队伍建设上,与其把精力放在一厢情愿地“拉人”上,不如放在增强党组织自身的感召力上。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引导农村青年人把自我实现的过程与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旦营造出“组织可信、党员可敬、入党光荣”的良好氛围,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农村青年党员队伍也将指日可待。此外,从党的事业的角度看,党员数量多当然好,但数量并非关键,关键是质量,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都应按照党章规定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的要求,严把“ 入口关”。

在增强感召力上,农村党组织首先要利用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和配套新建、改建、扩建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不但使青年人接触到与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现代科学技术、信息等,而且了解到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加深广大青年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要利用远教站点、干群通、党建移动手机平台、微信、QQ群等,提升农村青年的政治素质,选用如《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融可读性、教育性为一体的教材,使广大青年找到思想上、人格上、行动上的榜样,引导他们在思想上入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宣传上也要恰当地引导农村青年人参与理论热点问题的讨论,并给予及时反馈,这样不仅会增加农村青年人参政、议政的自信心,而且可以从基层群众的智慧中得到有益启发,促进党的理论建设。

宜“有针对性”,忌“模式化”与“教条化”

坚持“灵活性”与“质量关”有机结合,不拘一格吸纳和管理农村青年党员

为加强农村青年党员队伍建设,各地村党组织都制订了计划,着力培养新时期懂政策、会经营、能管理的青年农民队伍,这种从源头上激活农村青年党员队伍的措施是行之有效的,但要把这一工作推向深入,必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不动脑筋地照搬照抄和走捷径,只能导致“模式化”与“教条化”。农村青年党员队伍的萎缩“症状”虽然在各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但具体原因却是复杂的,因此,在解决问题时不能千篇一律,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攻克各种问题堡垒。

在农村青年党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个并非普遍但却容易造成恶劣影响的、不容忽视的“障碍”,即某些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在这一工作中的“不作为”与“乱作为”。在个别偏远农村地区,习惯了“人治”与“资源独享”的村党组负责人嫉贤妒能心理严重,他们害怕优秀青年入党后对自己的地位带来挑战,在发展青年人入党上表面积极,用“模式化”的纸上谈兵套路应付上级,实际上并不真抓实干,而是从中作梗。也有的村党组织书记在发展青年党员上“乱作为”,他们从私利出发,走家族化、亲信化路线。这些做法不仅制约了农村青年党员工作的开展,而且挫伤了部分农村青年的政治热情和入党积极性,对党的事业的危害实质上并不亚于腐败的“老虎” “苍蝇”。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青年党队伍建设问题,就必须严查此类事件,制订并执行以儆效尤的新惩罚措施,加大力度,彻底消灭披着“党建”外衣的农村封建遗毒和恶势力。

在发展农村青年党员上,应该把“灵活性”与“质量关”有机结合起来。要采取人性化方式,对特别优秀的青年采取特殊的吸纳和管理方式,如导师结对帮带制等,适当简化手续,采用不拘一格的管理方式,把党的工作做到青年人家里,保证有才能、有干劲的农村青年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实践上,让党性之光在火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绽放光彩。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室主任,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

责编/孙娜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王妍卓]
标签: 队伍建设   党员   农村   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