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精准扶贫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以高度的政治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扶贫开发工作提升至治国理政新高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推进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地方是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地方党委政府是这场脱贫攻坚战的先锋军。中国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战略部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以为民服务为中心,以党建为引领,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努力推动地方积极探索精准扶贫实践模式,以脱贫攻坚统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共同致力于地方的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共同致力于地方的转型升级和全面发展,共同致力于实现“全国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人民论坛人民智库在认真梳理我国各地积极探索精准扶贫实践模式,较为全面地总结出12个精准扶贫模式,以期为全国各地方更好地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党建精准扶贫模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

组织优势,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一些地方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工作中,结合“两学一做”活动开展,以基层党建为引领着力脱贫攻坚,在抓党建激活扶贫“一盘棋”的同时,推动了党建与扶贫工作的双促双赢。党建精准扶贫模式充分调动了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将党建和扶贫两项工作进行整合,便于以基层党支部的组织力量为依托,发挥出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一个基层党组织有了一名好书记,就能领出一个好班子、完善一套好的机制、找到一条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近期,党建引领模式、“第一书记”模式和东西协作模式等成为了引人注目的工作创新。目前,各地在加大驻村帮扶工作力度,提高县以上机关派出干部比例,精准选配第一书记,配齐配强驻村工作队,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金融基金扶贫模式

“小额贴息贷款助力精准扶贫。”

为促进经济薄弱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户脱贫增收,建立扶贫精准机制和长效机制,实现扶贫可持续发展,缓解扶贫项目资金不足、扶贫效益难以持续等问题,各级地方政府以财政资金为主设立的扶贫基金。其中,扶贫基金主要由财政资金、配套基金、帮扶基金和社会捐助及其它资金等组成。同时,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发挥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正向激励作用,用好扶贫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扩大贫困地区涉农贷款投放,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开展扶贫贴息贷款、扶贫小额信贷、创业担保贷款和助学贷款等业务。

目前,扶贫基金的运作方式分为四种:一是定向投放给市场效益好,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收取基金占用费;二是入股扶贫互助社,提高扶贫互助社效益,获取股金红利;三是由当地财政统一管理使用,当地财政按照一定比例年收益率兑付基金收益;四是通过购买理财产品和其他相关投资运作方式获得收益。

移民搬迁扶贫模式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主要是居住在深山、石山、高寒、荒漠化、地方病多发等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信息系统识别复核并报国务院审定,“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人口分布在全国23个省(区、市),共约1000万人。

2011年5月,正式启动实施的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移民工程,以“拔穷根”与“挖险根”为主要目的,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主要目标,搬迁的类型涉及地质灾害搬迁、洪涝灾害搬迁、生态移民搬迁、扶贫移民搬迁、工程移民搬迁等,使近百万山区群众彻底摆脱了“受灾—贫困—扶贫—再受灾—再贫困—再扶贫”的恶性循环。2017年2月,贵州省省发展改革委、省扶贫办、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联合印发《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期间,对全国22个省(区、市)约1400个县(市、区)98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按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的标准建设住房,同步开展安置区(点)配套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迁出区宅基地复垦和生态修复等工作。

科教培训扶贫模式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

贫困地区人口存在着智力资源匮乏和思想意识落后两个难题。各地一直在通过发展教育和普及科技,扶持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勤劳致富。从实施较早的农技、农资、农机三下乡活动到高层次的博士服务团和“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选派,国家持续加大智力扶贫工程投入。同时,整合各部门各行业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通过农林技术培训、订单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互联网+培训”等方式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对我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进行资助的“两免一补”政策。2014年底,教育部会同九个部门共同编制了《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重点围绕健康、教育两个核心领域,加快实现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对儿童关爱的全覆盖。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力争到2019年底,使贫困地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均达到“20条底线要求”。同时,深入组织开展院士专家咨询服务活动。实施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每年向“三区”选派3万名支教教师。

组织公益扶贫模式

“政策引导组织公益,多方力量聚力扶贫。”

进入扶贫攻坚阶段后,更加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工作。2001年出台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首次明确提出“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非政府组织参与和执行政府扶贫开发项目。”目前,我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进资金、信息、技术、智力、理念、经验等国际资源,服务扶贫事业。政府支持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各类组织从事扶贫开发事业。为了让社会力量更好地参与扶贫开发,政府一方面在制定出台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性文件,从国家层面予以指导;另一方面也在制定出台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专项政策。2014年后,在每年的10月17日全国扶贫日期间举办专题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此外,从2016年起,在脱贫攻坚期设立“脱贫攻坚奖”,表彰为脱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每年发布《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

生态精准扶贫模式

“消除贫困,生态修复,保护环境,产业致富,改善民生,人地和谐。”

生态环境退化与经济贫困恶化是许多国家贫困地区面临的两大困局,也是联合国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极为关注的重要内容。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防治为重点,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土-水-气-生-人”一体化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一方面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为此,国家结合全国区域特质分步骤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防沙治沙、湿地保护与恢复、坡耕地综合整治、退牧还草、水生态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设立生态公益岗位,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

产业精准扶贫模式

“踩准步点,因地制宜,凸显特色,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目的在于促进贫困个体(家庭)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通道。目前,以“一村一品”为原则推进发展的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在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的加持下,取得良好成效。同时,立足综合发开的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业更是成为了产业扶贫的新星。为此,《“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指出,2020年前,每年组织1000名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官开展乡村旅游培训。开展“乡村旅游+互联网”万村千店扶贫专项行动,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到2020年,全国建设1000家“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支持在临近的景区、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立特色农产品销售店。

就业创业扶贫模式

“‘邻带邻’‘亲帮亲’雨露培训立业勤。”

就业创业扶贫工作是实现精准扶贫的一项有力措施,必须积极探索建立集在外务工人员统计、扶贫专场招聘、技能培训脱贫、就业政策帮扶为一体的就业扶贫服务体系,更好的满足新形势下扶贫对象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需求,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整合各部门各行业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通过农林技术培训、订单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互联网+培训”等方式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促进稳定就业和转移就业主要集中表现在三个层面:加强对转移就业贫困人口的公共服务,开展地区间劳务协作,推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健康精准扶贫模式

“关爱‘三留守’,社保稳兜底,健康有保障。”

贫困地区卫生与健康状况堪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依旧严重,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健全农村“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兜底。

2016年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对健康扶贫工程的实施做出了指导性的制度安排。健康扶贫工程重点包括五方面政策措施:第一,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切实减轻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第二,对患大病和慢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分类救治;第三,实行县域内农村贫困人口住院先诊疗后付费;第四,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第五,加强贫困地区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到2020年,每个贫困县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每个乡镇有1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1个卫生室。

互联网电商扶贫模式

“互联网下乡,土特产上线。”

如今,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借助互联网全面提速的新时代。互联网电商企业积极加入脱贫攻坚工作,一方面展现了新生的互联网企业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扩大了企业在乡村市场的影响,拓展了自身作为销售平台的业务渠道。为此,要将农村电子商务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把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以建档立卡贫困村为工作重点,提升贫困户运用电子商务创业增收的能力。为进一步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指出,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加快推进宽带网络覆盖贫困村。实施宽带网络进村工程,推进11.7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通宽带,力争到2020年实现宽带网络覆盖90%以上的贫困村。2016年12月,共青团中央与京东集团、苏宁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力推进青年电商培育工程,依托全国农村致富带头人协会发起成立了中国青年电商联盟。

结对定点扶贫模式

“组织强起来,党员干起来,群众动起来,大家富起来。”

以对口支援为主的结对子一帮一或多帮一模式,是一种有针对性的高效扶贫模式。它并不局限于党员的一对一结对子,而是涵盖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结对以及地方对接帮扶的大概念。一直以来,结对帮扶在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指出,开展多层次扶贫协作,推进东西部地区对接发展,落实企事业单位、军队、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定点帮扶,深入推进中央企业定点帮扶贫困革命老区“百县万村”活动。组织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引导东部地区的民营企业在东西部扶贫协作框架下结对帮扶西部地区贫困村。发挥战斗力突击力优势,积极支持和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

基础设施精准扶贫模式

“强基筑台促公共服务均等,以工代赈保民生美丽乡村。”

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往往较差,不仅难以满足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而且在一些特困地区还存在不能满足基本生活条件的发展困境。为此,党和政府开展了一系列水利、交通以及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改善扶贫行动等。2005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以工代赈主要支持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基本农田和草场、农田水利、小型水利、乡村道路、饮水工程、小流域治理等。财政支持的微小型建设项目,涉及贫困村的,允许按照一事一议方式直接委托村级组织自建自管。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加快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光伏扶贫工程,支持光伏发电设施接入电网运行,发展光伏农业。

[责任编辑:王驰]
标签: 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