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政策解读 > 正文

多机构争万亿移动支付蛋糕 银联欲重返市场顶端

支付宝和财付通两大巨头相互角力、银联欲冲出重围“重返”市场顶端、国际支付巨头积极布局中国市场……各大机构正在争食规模近20万亿元的移动支付市场。根据易观智库发布的最新数据,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88091.2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46.78%。易观预计,到2019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将达到百万亿元规模。

快速扩张的市场,一方面,给参与者看似无限的机会,另一方面,激烈竞争也带来无限的挑战。在逐渐开放和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中国支付市场的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两强”争霸

无现金城市战略成支点

从中国市场来看,支付宝和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随着支付宝和财付通强势扩张,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发展空间正在被挤压。

易观智库发布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88091亿,其中支付宝占比53.7%,财付通为39.51%,二者合计占比为90%以上。

易观支付分析师王蓬博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管是支付宝还是财付通,目前都在往二三线城市纵深推进其场景的占领,从而增加市场的占领以及产品的打开频率。”例如,支付宝正在全国推进其“无现金”城市战略。6月28日,继杭州、武汉、福州后,天津市和蚂蚁金服签署合作协议,宣布共同推进天津“无现金城市”建设,推动“互联网+政务”智慧升级,预计今年年内,将逐步实现交通、医疗、教育、社保等领域的无现金化。与此同时,支付宝在杭州、成都上线了电子社保卡功能以及支付宝生活号和医保打通等功能;在上海虹桥机场停车场,支付宝也让用户实现“无感支付”。这些支付方式的创新也推进了“无现金”城市战略的实施。

从腾讯方面来说,微信的用户粘性加强了其移动支付的使用量。除了同样打造“无现金”城市标杆之外,其主要策略则是和行业结合,推进其“无现金支付计划”,例如加强与滴滴打车、摩拜单车、美团外卖等行业的合作。此外,微信支付还倡导发起“8.8无现金日”,是全球首个移动支付节日,希望通过号召网友使用移动支付,倡导更低碳、便捷的绿色支付方式。

“支付宝和财付通各有优势。支付宝在金融方面已经建立起了一套体系以及一系列金融平台战略,背靠蚂蚁帝国,例如余额宝、个人理财、蚂蚁聚宝;而微信支付则具有社交的优势。”王蓬博表示。

除此之外,支付宝与财付通的竞争也从境内市场延伸到了海外市场。蚂蚁金服推出了“蚂蚁全球化”的概念,包括跨境线下业务、全球收全球付以及普惠金融全球实践三大板块。与此同时,在欧美、日韩、东南亚等26个国家和地区,蚂蚁金服旗下的支付宝已经接入了12万多家海外线下商户门店;而2017年春节黄金周,支付宝跨境线下交易笔数同比劲增5倍。

财付通方面,7月3日,微信团队在日本东京举办首场微信支付境外开放大会,微信表示,目前支付旗舰店已扩至100家,并在会上宣布,上线微信支付境外开放平台,发布“WEPlan”跨境支付产品方案。微信支付团队发布的数据还显示,日本6月单日交易额峰值是1月峰值的40倍,微信支付笔数则是1月的16倍。

银联发力

能否“逆袭”待考验

“双巨头”格局一时难以被撼动,但国内移动支付市场也在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银联、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对于这块蛋糕的瓜分欲望愈发强烈。

中国银联一方面加快探索自身的转型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与外部伙伴合作的方式不断推出各类支付产品,这些行动均显示出其“重返”国内支付市场头把交椅的决心。与支付宝和财付通主推的“扫码支付”不同的是,中国银联此前大力主推NFC近场支付方式,这其中包括卡片云闪付以及与苹果、三星等公司合作在国内推出Apple Pay、Samsung Pay等。

实际上,与扫码支付相比,NFC近场支付不需联网或打开某个APP或唤醒屏幕即可实现支付,且由于采用了支付标记化(Token)技术,安全性也很高,但是从实践来看,尽管银联也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来进行推广,但效果差强人意。

以Apple Pay为例,2015年底,中国银联和苹果公司宣布合作,将在中国推出Apple Pay。目前一年半已过,虽然银联和苹果公司从未公布过Apple Pay的具体交易数据,但不少业内人士反映,这一新兴支付方式在中国市场“雷声大、雨点小”。

《经济参考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苹果手机使用者,部分受访者表示使用很方便,在Apple Pay指定可用的店铺,只要一个指纹就能解决支付问题。但更多的人表示,尽管安装了,也很少使用,其更习惯使用微信或支付宝。还有部分受访者虽然使用苹果手机,但并未安装Apple Pay,他们同样认为现在的支付方式已经足够方便。

我爱卡首席研究员董峥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基于手机设备的云闪付对于手机硬件本身又提出了要求,手机只有具备NFC近场支付功能才能支持云闪付,尽管在安全程度上更强、支付场景也很全面,但大部分公众并不会因为一个功能而更换手机。”

而在近日,为了补齐自身短板,银联再度发力,联合40余家商业银行正式推出了银联云闪付二维码产品。银联表示,另有近60家商业银行正在加紧测试并即将开通,年内其他主要银行也将基本实现全部开通。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洪言表示,银联加入扫码支付可快速弥补其在线下小额支付场景中的缺位,提升客户黏性,巩固其在大额支付场景中的优势。

不过,这次银联是否能够联合银行实现逆袭,仍有待市场考验。有业内人士分析称,支付宝和微信投入大量资金通过长期的线上线下活动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现在已初见成效,而银联这时再去改变消费者的支付习惯,确实存在一定难度。

董峥坦言,银联确实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银联和支付宝成立的时间其实差不多,前后差不了两年,但是中国银联在发展还未完全稳定下来的时候,就赶上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企业本身创新就快,而支付企业则相对较传统,银联相当于是被互联网企业带着跑起来的。”他说。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未来银联应该把更多资源放在二维码支付产品上。王蓬博表示,银联迅速推出二维码支付标准和相关产品实际上已经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银联应该联合银行迅速重点推出二维码支付产品,拓展重要的高频支付场景。

不过,董峥表示,银联也有自身优势,那就是支付方式执行的安全标准很严格。“银联在想各种办法突破的同时,更要稳扎稳打,维护好现有客户群体,并始终把资金安全放在第一位。”他说。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支付宝   银联   移动支付   支付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