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超越与升华

核心提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超越和升华。这种升华体现为新型国家观念的升华、新型社会观念的升华和新型个人价值观念的升华。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超越和升华。这种升华体现为新型国家观念的升华、新型社会观念的升华和新型个人价值观念的升华。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 超越 升华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和孕育了优秀的文化基因,产生了很多举世公认的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底蕴源自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体现了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辅相承,为中华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精神支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一致性

中华民族传统的国家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目标,这一层面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应指向现实价值,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为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国家富强,社会才能和谐,百姓才能富足。中国古代社会孕育了可贵的国家观念,《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道出人民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尚书》中也指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强调了人民至上的国家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具有可通约性。

中华民族传统的社会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要求。首先,自由是人类永恒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由的追求由来已久。譬如孔子向往的社会就是自由的大同社会,而陶渊明向往的则是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生活。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平等观也体现了古人心目中的社会理想。例如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就提出了生产资料上的平等观,认为君主与庶民之间没有任何差别。再次,公正是社会良心的体现,《左传》中就指出:“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这种对贪图别人钱财的深恶痛绝,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公正观念。最后,法治理念在中国传统儒家德治思想的主导下,也体现出了一定的价值。中国历代治理举措中都强调法治和德治并重,如韩非子就特别强调法治对治理国家的作用,认为只有通过法律才能实现赏罚分明。

中华民族的个人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要求。其一,爱国是中华民族历久弥坚的光荣传统。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经沧桑,但爱国却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从屈原到岳飞再到戚继光,这些爱国英雄被代代传颂,他们的宝贵精神早已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国家利益前赴后继。其二,敬业是中华民族传统工匠精神的体现。中国是以勤劳作为家风传承的国家,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是我们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精神。其三,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诚信是中华民族的重要道德标准,是国家之根本,一个失信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百姓也难以得到归属感。其四,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孔子曾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孟子也曾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些观点均强调待人要友爱、友善。

传统文化的当代意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它既是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继承,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超越和升华。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新型国家观念的升华。富强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涵之一。回望历史,古老的中国很早就存在富国强民的思想;于今而言,中国共产党也始终将国家富强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并将其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实现了对传统富国强民思想观念的升华。对于民主,列宁曾经说,“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理论自觉,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的期待。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国家文明与世界舞台中的国家形象息息相关。和谐旨在寻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是对传统和谐观念的升华。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新型社会观念的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实现了社会观念和价值理念的跃升。自由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倡导从个人修养的角度追求和实现自由,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自由,则是在经济、政治和思想等各个方面的自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中国传统的平等观念主要是追求经济地位的平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平等观念,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的平等,是在实现以生产资料为主体的经济平等前提下,实现人发展的平等。公正观念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多指正直、不偏袒,如《论语》中就指出:“政者,正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主要指的是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正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后在整个社会形成的“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之理念,就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法治理念的升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个体价值观念的升华,它将“爱国”置于个人准则的首位,体现了对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的接续。相对于传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理念有着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爱国主义的前提是政治认同,不仅如此,爱国主义还包含着文化和心理上的认同:既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也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认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的敬业,包含着深刻的社会涵义。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必要前提。而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敬业,是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理念下对劳动观念的升华。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过极大的影响。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不仅事关个人,而且关乎国家,“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诚信缺失的民族是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国共产党不仅把诚信作为人际关系的根本,而且把诚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支撑。将诚信作为建构信用体系的基本价值依据,能够有效实现传统诚信观念的现代升华。友善是公民维系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本道德准绳,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观点,就体现了友善、仁爱的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之一,友善不仅是个人良好修养的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美好品德的坚守和认同。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本文系“协同创新视野下区域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B-b/2013/01/06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秦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的研究》,《沈阳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②蒋大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③《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

责编/王妍卓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娜]
标签: 传统文化   价值观   社会主义   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