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核心提示: 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一种适合于中国的语言范式、补偿性思想资源和精神内涵。通过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优势和精神优势,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创新,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一种适合于中国的语言范式、补偿性思想资源和精神内涵。通过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优势和精神优势,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创新,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域外文化能够在中国生根、成长且结出硕果,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它,更是因为其与中华传统文化有诸多的暗合之处,具备在中国社会传播的文化土壤。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可谓是博大精深,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也能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提供基本路径。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暗合之处

从两者的思维方式看,均含有较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毛泽东同志曾说,辩证法是一种宇宙观,不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在现代欧洲,一直是存在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有着深刻的思考,认为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变化的关系,比如“天人合一”思想就是例证。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自然、宇宙、社会的思考形成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维,同马克思主义一样,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于思维和实践的认知。就马克思本人而言,早在19世纪中期就专门研究过中国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其很多文章也闪烁着中国辩证法的智慧。

从两者的历史观而言,均注重对历史规律的把握。马克思主义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社会发展的历史结构,剖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运动规律,从本质上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源和内在动力,并对社会发展形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乱世、治世的矛盾运动的总结,其实就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总结。其实质上所想阐释的也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另外,两者对于历史发展客观性的表达,在本质上也是一样的,认为历史永远是向前的,高级社会形态总会取代低级社会形态。

从社会理想的角度看,两者均注重关注人类发展的终极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最佳理想状态是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理想状态是人人能够按需取得社会的分配权,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马克思主义对于科技发展非常重视,预言社会生产力会获得极大的提高,生产关系应该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正是两者暗合的重要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一种适合中国的语言范式。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提供实事求是的品格和学以致用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学以致用,实用主义理性是其根本特质,用实用主义品格探索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的思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一种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能够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实践加以结合,进而认知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困难、前景、发展脉络,从而为其提供一种辩证式的发展思维。再次,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能够将马克思主义中所强调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融入到中国实践中,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机制。

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一种补充性的思想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种思想资源,但需要走批判性继承的道路,这个批判性继承的过程实际上就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一种补充性的思想资源。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君子慎独”强调的是社会主体的道德自觉,培养是道德提升的途径,要将个人修养置身于社会发展中,置身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秩序建构中,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的基本思想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精神支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精神与智慧,也是我们需要继承与弘扬的。我们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和而不同”,允许不同事物的存在,允许不同文明的交汇,不轻易排斥任何外来思想与外来事物,在包容的基础之上形成和谐统一。因此,包容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其所阐发的和谐共生思想能够协调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之间的关系。“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其理论来源包容着多种知识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涉及到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涉及到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马克思主义对其他的文化体系与信仰体系也在不断吸收、批判与借鉴,始终能够保持其理论的先进性。

中国传统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两者的内在相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中,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结构关系。中国数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精神价值和核心观念,但在继承的过程中需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一方面,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意义,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优势发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合理因素,自觉继承其好的一面,将其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体系中。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消极的文化糟粕应该加以抵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地位,推进马克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和精神优势的发挥,也能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域外文化,域外文化要想在本土生根,必须要与中国本土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外来气质必须与中国本土风格、中国本土气质相融合,才能发挥其固有的优势。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表达优势和精神优势就能够派上用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置于中国语言形态、表达习惯等具体语境中,让普通民众能够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学习、理解,从而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进程。当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也必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实现其本土化发展的养分供给。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固有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精神的栖息地,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无法取代的。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为这种精神文化家园提供完整的建构思路,进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在中国传统文化时代化的发展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通过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学者陈寅恪在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写审查报告的时候,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发表了一段令人深省的话。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要在文化体系上自成一体,必不能固步自封,需要积极吸收外来之学说,更需要立足于本民族。由此可知,中国传统文化有其固有的深度和厚度,但其中的某些因素与当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社会治理中的某些价值相冲突,必须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时代性的创新发展。这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其创新发展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的新成果、新内容,扩充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可见,我们必须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进而形成具有文化自信意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

【注:本文系衡水学院教学改革课题“区域文化基础上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长效机制探讨”(课题编号:jg201602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任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范式图谱》,《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责编/温祖俊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娜]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传统文化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