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城市建设不能本末倒置

核心提示: “千城一面”降低了城市的对外吸引力,削弱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更重要的是,缺乏个性的城市文化,抹杀了人类文明变迁过程中应有的多姿多彩。要避免“千城一面”,首先要革新城市建设理念,要敬畏历史,尊重城市成长规律,做到以人为本。

【摘要】“千城一面”降低了城市的对外吸引力,削弱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更重要的是,缺乏个性的城市文化,抹杀了人类文明变迁过程中应有的多姿多彩。要避免“千城一面”,首先要革新城市建设理念,要敬畏历史,尊重城市成长规律,做到以人为本。

【关键词】城市 城市治理 “千城一面”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绝大多数老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星罗棋布的新城市迅速拔地而起,充分展现了我国现代化的鲜活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果。城市逐步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从事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活动的坚实平台和有效载体。不过,我国城市建设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千城一面”即是其中之一。“千城一面”危害重重,亟需加以矫正。

“千城一面”现象堪忧,力避“千城一面”重在革新理念

“千城一面”指的是城市间的同质化现象。近年来,我国城市趋同势头明显加剧。“伸手可摘星辰”的摩天大厦、“宝塔官帽”造型的政府大楼、“高深莫测”的高架天桥、宛如“大饼”的城市路网、“千篇一律”的行道绿植配置以及“令人震撼”的音乐喷泉广场等,几乎成为城市建设的标配,“大城市改造模仿伦敦纽约,小城市新建借鉴北上广深”几乎成为城市建设的铁律。于是,大江南北的城市大同小异、如出一辙,有个性有特色的城市却鲜为少见、寥寥无几。有人不无遗憾地感慨:走在许多城市的繁华街道上,都会让人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错觉。

“千城一面”危害极大。首先,大致雷同的城市面貌容易让城市居民产生审美疲劳,使他们感到生活空间的狭小和窒息;其次,大同小异的城市格局消解了城市应有的多维功能,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多元需求;再次,毫无特色的城市风格势必降低城市的对外吸引力,削弱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而最值得注意的是,缺乏个性的城市文化,抹杀了人类文明变迁过程中应有的多姿多彩。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在2016年11月的“何去何从·中国传统村落国际高峰论坛”上指出的:“我们把660个城市基本变成一个样子,只用了20年时间,这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悲剧,也是对自己文化的无知。”

导致“千城一面”的原因多种多样、纷繁复杂,而且主因难觅。有观点认为,地方政府应对“千城一面”负责,“千城一面”正是一些地方干部“政绩冲动”的结果,是GDP锦标赛和城市竞争力大比拼的副产品;有观点认为,房地产开发商应对“千城一面”负责,千篇一律“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正是他们在有限面积内追逐最大化利润的结果;有观点认为,建筑设计师应对“千城一面”负责,“千城一面”正是这一群体中不少人士只知照搬照抄西方模式、文化修为不够以及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有力佐证;还有观点认为,我国立法部门应对“千城一面”负责,正是法律缺陷的存在导致了城市的大拆大建及其引发的包括“千城一面”在内的诸多问题。毋庸讳言,这些说法实际上从不同侧面、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千城一面”的成因。“千城一面”现象的出现,既有某些群体的具体“贡献”,也有历史的局限,是诸多历史性限制性因素合力形塑的“遗产”。

历史的局限大致可以从四个角度理解:其一,受后发国家角色的制约。在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属于后发国家,而后发国家一般都会“情不自禁”地模仿“成功榜样”即先发国家的做法。其二,受特定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制约。我国在不同时期根据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制定了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围绕目标我们制定和实施了系列配套制度和政策,而这些目标、制度和政策毫无疑问保有一定的、被后来者评价为或好或坏的阶段烙印。其三,受人类认知规律的制约。人们对事物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需要有个过程,需要多次的反复实践和反复认识。在此过程中,人的认识不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以及主体知识水平等因素的限制,而且还受到事物发展程度以及事物本质和特性暴露时点的限制,认识错误在所难免。其四,一些干部受懒政思维影响选择不作为,缺乏对历史和人民群众负责的精神,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千城一面”问题已经引起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近几年来,中央有关职能部门先后召开了不少会议、印发了系列文件,就避免城市“千城一面”和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等相关工作做出了一些重要部署。根据中央有关精神,结合我们既往研究,我们认为,避免“千城一面”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首先要启动和推进的工作是革新理念。因为理念对于实践具有战略统领作用,解决了理念层面的问题,才可能解决好处于后置环节的方法创新、具体操作等问题,正所谓“思路决定出路”。而且,梳理既往城市建设实践会发现,“千城一面”之所以出现,首先也是因为理念层面出现了一些偏向和错误。具体而言,我们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项理念变革工作。

变“求新求鲜”为“敬畏历史”,变“崇洋媚外”为“文化自信”

理论上讲,“千城一面”现象应该是不大可能出现在我国的,因为我国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要丰富多样。拥有丰富多样资源原本是我国的幸运,但是“千城一面”的现象还是发生了,为什么?

“求新求鲜”是导致“千城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求新求鲜”大致包括两种情形:一是不懂得敬畏历史;二是为提高任期政绩等目的而放弃了对历史的敬畏。不管是哪种情形的“求新求鲜”,最后都经由大拆大建而毁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切断了城市的人文脉络,破坏了既有的文化生态,抹杀了城市的个性,导致了城市面貌的单一。历史是人类文明变迁的轨迹,呈现着人类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饱含着教训与经验、衰败与辉煌。对历史之敬畏是一种智慧,学史可以知兴替、看成败;对历史之敬畏是一种责任,因为历史是一个村落、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脉和灵魂。

在城市建设中,敬畏历史就是要坚决摒弃“求新求鲜”的想法,彻底改变“开发过度、保护不足”的做法,牢固树立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就是守护城市、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的观点,切实贯彻“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精神,严格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扎实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与此同时,根据“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准确把握好“立新而不破旧”的分寸,妥善解决好文化遗产本体保护与周边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功能完善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逐步实现“让文物‘活’起来”与“让人民群众笑起来”的双赢目标。

“千城一面”的出现,还与城市建设中“崇洋媚外”的倾向不无关系。“崇洋”指的是唯洋是举,认为“凡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东西都是好的”“没有国际元素就不先进”,在城市建设中对外来的东西基本“照搬照抄”。“媚外”指的是盲目迷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在城市建设中宁肯斥巨资聘请“洋人专家”或留过洋的所谓“国内大腕”,而不愿相信身边熟悉人才、不敢使用本土专家。在这种倾向的作用下,英国伦敦眼、巴黎凯旋门等与地方毫无关联的“先进因子”“国际符号”被生硬地植入不少城市,不但导致了东施效颦的尴尬下场,而且助推了“千城一面”的出现。

要想避免重蹈覆辙,首先,我们必须坚决矫治“崇洋媚外”的心态。“崇洋媚外”的理论基础是“西方中心主义”和“普世文化”论调,而这两种论调显然都是错误的。这是因为,一定的文化都是在一定时空境遇下产生发展的,是与特定的历史阶段、生存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文化因此必然是多样的,每一种文化因此必然是独特的,而文化的独特之处正是其魅力所在;也正因为如此,“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同理,“越是地方的越是个性的”。其次,我们要积极重塑文化自信理念,要全面了解中华文明的渊源和根基,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特征和优势,认真研究中外文化差异所在以及融合发展可能;在文化自信理念指导下,主动汲取民间养分,大胆打破城市规划设计专业团队的思维定势,充分挖掘中国元素,努力提炼地方特色,将城市建设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每座城市都建成展现中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鲜活载体和平台。

变“唯上”为“尊重城市成长规律”,变“以物为本”为“以人为本”

个别城市在建设中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唯上”倾向,长官意志或者说地方主要领导喜好深刻影响着城市面貌。新任领导A喜欢哥特式风格,就推倒百年中式老宅转而修建大量的尖形拱门或肋状拱顶建筑;新任领导B喜欢凤凰树,就拔掉百年梧桐转而种植大批凤凰树;新任领导C喜欢踢足球,就在辖区内大肆兴建绿茵球场。“唯上”倾向加上领导更换频繁的事实,不但导致了资源的无端浪费,而且因有悖城市成长规律而加剧了“千城一面”的出现。

要想规避“千城一面”,必须坚决扭转“唯上”倾向,严格遵从城市成长规律。首先,城市成长是一个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发生“化学反应”进而逐渐沉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之间的差异会得以产生,每个城市“自己的味道”会得以形成。因此,我们应该给城市足够的成长时间和空间,既不能“朝令夕改”“朝秦暮楚”,也不能相信“一蹴而就”“一举成名”的神话故事。其次,在城市成长过程中,只有物质景观和人文活动景观两类要素逐渐沉淀和融合发展,才能成就一个城市的理想景观和个性形象。因此,城市建设中除了要抓好建筑设施的新建修缮、物质景观的打造布设,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之外,还要重视城市居民的形象塑造工作。居民的气质、性格、智慧和文化品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面貌、表达着城市的抱负。在城市建筑已然大致相似而又不能推倒重来的背景下,这一点尤其应该加以重视和践行。

此外,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方政府选择了以土地开发为核心的城市发展方式,把城市建设当作提振GDP增长速度和幅度的有效抓手,把城市建筑当作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表现出强烈的“以物为本”的倾向。这种倾向,从表面上看,为促成“千城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往深处讲,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多元需求,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使得城市与人们内心的安宁愈行愈远。推进城市建设,客观上的确能够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本末倒置,信奉经济增长至上而忘记了城市因谁而生、为谁而建,忘记了城市在面貌上可以“百花争艳”,要始终牢记城市的本质是让生活更加美好。

为了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最终目标,在城市建设和城市治理中,我们应该坚决摒弃“以物为本”的理念,彻底纠正以标准化、工业化模式推进城市建设的错误偏向,重新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把人作为最重要、最根本、最值得关注的对象,始终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千城一面”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作者分别为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社会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住建部公布第一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名单》,人民网,2017年4月2日。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娜]
标签: 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