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指数调查报告

核心提示: 调查时间:2017年5月上旬至下旬 数据来源:对于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中的客观指标数据,主要通过统计年鉴或wind数据库来收集;对于主观指标数据,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收集,共回收问卷10501份,有效回收率为92.1%。

人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其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竞争力。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人才工作,十八大以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是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当下,我国很多地区制定了积极的人才培养政策,设立了人才专项基金,目的就是为了引进高端人才促进区域整体发展。然而研究发现,当前地方人才工作存在着一些明显问题。为客观反映我国各区域人才竞争力情况,准确把握各区域在人才发展环境上的差异,对人才发展状况进行合理评价,人民论坛测评中心成立了“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指数”课题组,开展了“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编制和相关测评、政策研究工作。

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课题组主要遵循了全面性、敏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五个基本原则,以用最适宜的指标来进行尽可能的客观评价为导向,最终搭建了人才资源竞争力、人才效能竞争力和人才环境竞争力三个一级指标。而在指标数据选取方面,则是充分建立在数据的可获得性基础之上,具体指标选取的依据和数据说明如下。

“人才资源竞争力”共包含2个二级指标,分别是人才资源总量和人才素质,涵盖7个三级指标。“人才效能竞争力”共包含1个二级指标,即发展贡献,包含人才资源的经济贡献和科技贡献,涵盖8个三级指标。“人才环境竞争力”共包含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成长环境、制度环境和人才吸引倾向,涵盖12个三级指标。

同时,为了增强测评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在对指标数据的选择和设定过程中,我们应用了此前测评研究中连续使用过的具有单调性和凸性特征的指数功效函数,对六个二级指标数据分别进行了无量纲化和标准化处理(得分区间控制在60-100)。而在权重系数调节的具体操作上,我们采取有事先提示的专家调研法,通过列出待赋权重的指标,要求专家对同一层级的指标进行多轮两两比较(如果专家认为甲指标比乙指标重要,那么就给甲指标计1分,乙指标不得分)的形式,确定了各级指标权重(见图1)。

QQ图片20170607142143

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总体来看东西差异大,呈现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逐渐增强的特点

尽管本文使用全国31个省(市)的样本,但限于篇幅和从现实意义考虑,本文将基于这31个省(市)所形成的指数背景,将其按照八大经济区域①进行比较。总体来看,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较高。具体来看,首先,东部地区人才基础优势明显,同时,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数量、教学与科研人员数以及研究与发展人员总数优势突出,潜力也相对较大。其次,科技贡献方面,三种专科申请和合计量相对较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授权量增速相对较快;经济贡献方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高新技术产业净利润相对较高。最后,无论是在人才培育上的教育经费投入,还是围绕人才发展的各项制度环境,如保障环境、劳动市场的流动性和开放性、资金和流动人口的限制以及创业就业环境的改善,东部地区各省(市)都明显优于西部地区各省(市)。

同样,内陆地区相对于沿海地区而言,无论是在人才总量和质量,还是在人才发展贡献上,或是在人才培育的环境营造上,现存的问题依然突出,人才体制机制以及发展环境仍是制约其人才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东部地区、长三角地区区域人才竞争力较强

从2016年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指数的比较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优势比较明显,位次居榜首(图2),其次是北部沿海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从分项指标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人才竞争力指数较高,这得益于人才资源、人才效能和人才环境得分排名靠前。同样值得关注的是黄河中游、西南地区和大西北地区,不仅人才竞争力远远低于平均值,而且排名位列后三位,通过分析分项指标可以发现,大西北地区无论是人才资源、人才效能还是人才环境的得分排名都较低;西南地区则主要是人才资源和人才环境得分较低;黄河中游地区则主要是人才效能和人才环境得分较低。

QQ图片

通过对三大经济圈的人才竞争力分项指标进行比较,总体来看,珠三角地区综合实力较强,其次是长三角地区,再者是京津冀地区。具体来看,珠三角地区在人才总量和发展贡献上具有一定优势,在其他分项指标上,优势并不突出,尤其是在人才吸引倾向和人才素质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长三角地区主要在人才环境竞争力各项指标上,即在成长环境、制度环境和人才吸引倾向上具有一定优势,其他分项指标上优势不太突出,尤其是在发展贡献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京津冀地区在人才素质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在其他分项指标上,优势并不突出,尤其是在制度环境、成长环境和发展贡献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人才竞争力分项指标的比较概述

从人才资源竞争力的地区比较来看,北部沿海地区优势比较明显,位次居榜首,其次是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位列第二、三名。从分项指标来看,北部沿海地区人才资源竞争力指数较高,得益于人才总量和人才素质排名靠前。同样值得关注的是长江中游、西南地区和大西北地区,不仅人才资源竞争力远远低于平均值,而且排名位列后三位,通过分析分项指标得分可以看到无论是人才资源还是人才效能或是人才环境都处于相对靠后的位次。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我国三大经济圈,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鉴于珠三角地区涉及到的省份只有广东省一个省份,在此我们主要重点对长三角和京津冀两大经济圈在人才资源竞争力分项指标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就京津冀地区而言,北京无论是在人才资源竞争力总分还是在分项指标得分上均遥遥领先,其次是天津,无论是总分还是分项得分上均位列第二,相比而言,河北在人才总量和人才素质的提升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就长三角地区而言,上海无论在人才资源竞争力总分还是在分项指标上均遥遥领先,江苏排在第二位,主要得益于在人才总量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是相比浙江而言在人才素质上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对于浙江,提高人才总量应是提升当地竞争力的下一步工作重点。

从人才效能竞争力的地区比较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优势比较明显,位居榜首,其次是南部沿海地区和北部沿海,分别位列第二、三名。同样值得关注的是黄河中游、东北地区和大西北地区,不仅人才效能竞争力远远低于平均值,而且排名位列后三位。通过对长三角和京津冀两大经济圈进行内部比较,可以看到,就京津冀地区而言,北京遥遥领先,其次是天津,相比而言,河北在人才效能竞争力的提升上还有进步空间。就长三角地区而言,浙江遥遥领先,其次是江苏,相比而言,上海在人才效能竞争力的提升上还有进步空间。

从人才环境竞争力的地区比较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优势比较明显,位次居榜首,其次是北部沿海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分别位列第二、三名。从分项指标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人才环境竞争力指数较高,得益于成长环境、制度环境和人才吸引倾向得分排名靠前。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西南地区、黄河中游和大西北地区,不仅人才环境竞争力远远低于平均值,而且排名位列后三位,通过分析分项指标可以发现,大西北地区无论是成长环境还是制度环境和人才吸引倾向得分排名都较低。西南地区则是成长环境和人才吸引倾向得分较低,黄河中游地区则主要是制度环境得分较低。

通过对长三角和京津冀两大经济圈进行内部比较,可以看到,就京津冀地区而言,北京无论是在人才环境竞争力总分还是在分项指标得分上均遥遥领先,天津排在第二位,主要得益于制度环境和人才吸引倾向得分相对较高,但是成长环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河北而言,虽然在成长环境上优势较为明显,但是制度环境和人才吸引倾向得分较低,如何提升这两方面得分应是下一步工作重点。就长三角地区而言,上海在人才环境竞争力总分上遥遥领先,这主要得益于制度环境和人才吸引倾向得分相对较高,但是成长环境还有提升空间,江苏排在第二位,主要得益于在成长环境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在制度环境和人才吸引倾向上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对于浙江而言,改善成长环境、制度环境和提升当地人才吸引倾向应是下一步工作重点。

进一步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构建体系完备、结构合理、主体多元的人才教育体系。首先,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扶贫脱贫步伐,提高低收入人口保障水平改善生活条件。对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短缺等问题,要有针对性地重点投入加大建设力度补短板,深入开展跨地区、学校间的教育对口支援,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其次,改革人才培育模式,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深化教育改革,转变原有单纯重视学校排名、学生成绩的教育理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创新原有教育方法,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出发,提高人才培育质量。最后,搭建跨区域人才流动平台,在人才政策、激励措施上鼓励各地区人才共用共享。

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多渠道多措施引进人才,构建吸引人才的良好生态环境。首先,改革人才引进机制,不拘一格降人才。深化人才引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对于特殊人才可以拓宽人才引进通道。完善现有人才引进方式,采取多渠道多措施引进人才。需要注意的是应确保人才引进方式公开公正,规范人才引进程序,完善人才引进风险评估、预防和处置机制。其次,引才应基于当地实际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引进所需人才,避免盲目引才。对于人才引进,既要重视数量也要重视质量。当前人才引进中有一种不良倾向值得警惕,要么是讲排场,粗放式引进,要么是重名头,单纯重视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引进,对于这种重量不重质以及为了面子忽视里子的行为,制定科学的引进人才计划以及人才评价标准,加强对人才引进工作的监管和考核,将有利于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建立健全从引进到投入、保障的系统的人才稳定机制,优化发展环境留住人才。首先,为人才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其次,为人才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不断完善生活配套建设,提高民生保障和服务水平。最后,为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方面,对待人才应当多份宽容。另一方面,对待人才应当多份尊重。地方各级政府应当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高度重视人才、密切联系人才、真心服务人才,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尊重知识、激励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树立强烈人才意识,用好用活各类人才。首先,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对于条件相对艰苦,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不发达地区,引进人才相对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应着力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留住和用好现有人才。比如,提高当地人才福利待遇,多组织当地党政干部进修学习,提升其服务能力和水平,还可以输送优秀基层领导干部去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积累知识增长经验。对于一些闲置的人才,应当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更多的施展空间,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让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本领才干。

其次,发掘辨识潜在人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于很多潜在的人才,由于辨识不到位,无法让他们真正施展才华,处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境遇。因此,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意义重大,除了精准辨识出潜在人才,因材施教,继续完善好后续的人才发展培养计划也十分重要,每一颗原石,都有潜能成为美丽的雕塑。通过相对应的职业培训、能力素质提升、岗位轮转、上下挂职以及进修学习等全方位的培训,让人才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磨练成长,最终能够蜕变成为社会发展所需人才。最后,诚心诚意引进人才。对于地方领导干部而言,应当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为政绩为面子工程来盲目引才。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才有家的归属感,才能留好人才,实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为早日成为“人才强国”,早日实现中国梦,为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执笔:赵紫燕 于 飞)

【注释】

①参考国家统计局网站,八大经济区域分为: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北部沿海(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东部沿海(上海,江苏,浙江)、南部沿海(福建,广东,海南)、黄河中游(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长江中游(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西南地区(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大西北地区(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责编/潘丽莉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娜]
标签: 调查报告   中国   竞争力   区域   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