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坚定“四个自信”,青年不能“缺位”

核心提示: 加强青年“四个自信”教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加强青年“四个自信”教育,要针对青年的认知特点,做到正视问题、解疑释惑;结合青年的时代境遇,做到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根据青年的心理素质,做到破立并举、比较鉴别;基于青年的生活环境,做到多方联动、多维呈现。

【摘要】加强青年“四个自信”教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加强青年“四个自信”教育,要针对青年的认知特点,做到正视问题、解疑释惑;结合青年的时代境遇,做到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根据青年的心理素质,做到破立并举、比较鉴别;基于青年的生活环境,做到多方联动、多维呈现。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青年 “四个自信”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讲话中庄重宣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树立和坚持“四个自信”,力量在青年、希望在青年、未来在青年,必须加强青年“四个自信”教育的实效性。

针对青年的认知特点,“四个自信”教育要正视问题、解疑释惑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一般规律。对于复杂事物来说,感性认识往往囿于零散性、片面性,而出现与理性认识的结论不尽一致的情况。这就需要自觉地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本质。青年在形成认知时,由于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分析能力,已经不满足于被动接受现成结论,往往会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加强青年“四个自信”教育,要正视青年通常提出的三大类问题,做到有说服力地解疑释惑。

回答为何要有“四个自信”的问题。要讲清楚青年不但要有个人自信,而且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要有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的自信,有了政党自信、国家自信、民族自信才能积极投身于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有了道路自信才能够保持战略定力,在实践中避免犯颠覆性错误;有了理论自信才能够把握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有了制度自信才能获得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并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有了文化自信才能增强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回答为何能有“四个自信”的问题。当代青年既没有经历过旧中国的“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也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初创时期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而且也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的完整历程,因此不容易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的宝贵,对经济新常态、贫富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腐败多发等社会矛盾和问题有时不能正确看待。针对这种情况,要教育青年用普遍矛盾的观点观察社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是主流、是本质,发展中的问题最终要靠发展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最有理由、最有根据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

回答如何才有“四个自信”的问题。如何才有“四个自信”的问题,实际上是如何看待和评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问题。加强青年“四个自信”教育,最根本的还是教育青年拿起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察世界和分析问题。让青年更好坚持“四个自信”,就要加强对青年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教育,加强对青年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教育,加强对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国梦”教育。

结合青年的时代境遇,“四个自信”教育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加强青年“四个自信”教育必须结合青年的时代境遇。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告诉我们,当今时代仍处于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向共产主义世界体系过渡的历史过程中,处于人类社会的世界性联系愈加广泛深刻的历史进程中。青年身处“世界历史”(即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外交流空前密切的当代,“四个自信”教育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才能使青年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要让青年在了解中国的历史方位中坚持“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得到很大提升,2010年起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4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实现有机统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的各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制度基础。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足以拥有“四个自信”的成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要让青年在认识世界的发展大势中坚持“四个自信”。就世界形势来看,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国际金融危机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等各种因素错综交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旧有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国际治理格局,已经被充分证明无法有效应对粮食危机、疫情风险、气候变化、领土争端、宗教纠纷、恐怖主义等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出现新的表现形式,资本主义社会危机还在加深,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发展趋势没有也不会改变。在西方国家和或主动或被动移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非西方国家,近年来纷纷出现了经济低迷、社会分裂、政局动荡、族群对立的现象,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使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且为全世界提供了更多的民主、进步和正义因素。青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就是在世界范围内实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根据青年的心理素质,“四个自信”教育要破立并举、比较鉴别

从心理特点来说,青年具有求新性、易变性,喜欢标新立异,厌烦循规蹈矩,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猎奇心态和逆反心理。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诉求多元化、生活方式多元化必然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多元化和社会思潮多样化。与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相结合,一些错误思想、极端观点在社会上传播甚至泛滥。在信息化时代,要求青年不接触、不注意这些错误思想和极端观点,既是不应该的,也是不可能的。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意识形态阵地要在斗争中去占领,青年“四个自信”教育要破立并举、比较鉴别。

要破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否定,坚持道路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否定,有的表现在否定革命,认为中国自近代以来的革命运动使中国“偏离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有的表现为否定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否认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阶段的承接关系;有的表现为否定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实践,认为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有的表现为否定改革开放方向,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模式。加强青年道路自信教育,就要阐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讲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阶段相互不能否定,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是改旗易帜的邪路。

要破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反对,坚持理论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各种势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或者明目张胆地反对,或者偷换概念地曲解,总想以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儒学”等来消解和代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实质就是要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性质、科学社会主义性质。加强青年理论自信教育,就要深刻剖析各种社会思潮的实质,以及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大行其道带来的消极后果,坚定青年的共产主义信仰。

要破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攻击,坚持制度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攻击,实质上是“历史终结论”的变种,认为只有西方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度”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选择。加强青年制度自信教育,就要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讲清民主和专政的阶级性、人民民主专政的正当性;阐释中国的历史和当代国情,讲清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合理性;普及社会主义宪法法律知识,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先进性;介绍建立在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其他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讲清其系统性、层次性。

要破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污蔑,坚持文化自信。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交融交锋中,有人宣扬西方“普世价值”,视其为“意识形态的终结”;有人大搞历史虚无主义,在党史军史国史上做“翻案”文章,极尽丑化领袖、抹黑英雄之能事;有人鼓吹民族虚无主义,对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家园大加挞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提出质疑。加强青年文化自信教育,就要加强对青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要契合青年重视证据、关注细节的特点,注意梳理材料、挖掘史实,不给打着以“解密”为名行“颠覆”之实的人以可乘之机;要注意让青年提高人文修养、开拓视野,增强辨识能力和审美能力。

基于青年的生活环境,“四个自信”教育要多方联动、多维呈现

青年生活环境的覆盖面广,从求学到就业,从家庭到社会,到处都有青年活跃的身影。据教育部首次发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称,2015年中国在校大学生规模达到3700万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年人口与发展统计报告(2015)》则显示,在2013年的全国就业人员中,16—34岁青年占35.3%。在中国,数量众多的青年从属于不同的阶层、分布于广泛的区域、从事多样的学业或职业,因此,对“四个自信”教育提出了多方联动、多维呈现的要求。

要在组织上齐抓共管。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尚且如此,针对整个青年群体的“四个自信”教育更是如此。要使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团体教育与社会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无缝衔接,并且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

要在内容上统筹兼顾。青年人的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经验性思维。考虑到青年的思维特点,“四个自信”教育要由近及远、由此及彼。所以,要把对青年的业务教育、生活教育与政治教育一致起来,要把青年实现自身抱负的考量与对青年关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教育统一起来,要把青年学习工作生活中解决具体问题与对青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结合起来。

要在形式上多样贯通。青年渴求真理、探索未知、向往进步,“四个自信”教育中理论的魅力永远不能忽视,正面宣讲、系统阐述的教育方式不可或缺。把握“互联网+”的社会特点,让“四个自信”教育融入网络,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同时,还要使“四个自信”教育走出网络,由内化于心而至外化于行,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观点,让青年在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四个自信”,坚持“四个自信”。

(作者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导;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责编/温祖俊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温祖俊]
标签: 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