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农民市民化离不开城乡文化融合

核心提示: 在当前我国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农民市民化现象十分普遍,而城乡文化理念融合又是农民市民化的关键一环。因此,促进城乡文化融合与城市文化理念培育成为农民城市化的必然要求。为此,政府要将新市民城市文化理念的培育纳入农民市民化体系中,城市社区要积极包容吸纳新市民,新市民自身也要主动学习城市文化,积极内化城市文化价值理念,三者形成合力,共同培育农民城市文化理念,完成农民“新市民”身份的转换。

【摘要】在当前我国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农民市民化现象十分普遍,而城乡文化理念融合又是农民市民化的关键一环。因此,促进城乡文化融合与城市文化理念培育成为农民城市化的必然要求。为此,政府要将新市民城市文化理念的培育纳入农民市民化体系中,城市社区要积极包容吸纳新市民,新市民自身也要主动学习城市文化,积极内化城市文化价值理念,三者形成合力,共同培育农民城市文化理念,完成农民“新市民”身份的转换。

【关键词】文化理念 农民市民化 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人类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实践过程中的产物,受其所依托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城市和乡村由于所处环境各异,因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理念。在当前城镇化加速推进、社会转型更加剧烈的时期,国家正在通过各种举措鼓励农民进城,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变为新市民。推进农民市民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促进农民顺利转变为城市新市民,需要考虑取消农村户籍、城乡文化融合等问题,其中,最核心的一环就是城乡文化理念的融合。因此,认真审视如何培育城市文化理念、推动农民市民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和农村在生活、社交和利益等文化理念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生活理念方面,城市热衷精致生活,乡村倾向乡土情怀。生活方式和习俗是某地文化的直观反映,在生活理念方面,城乡之间存在着一些显著不同。城市人有着较为规律的工作方式和生活安排,能够有精力和较好的物质条件去追求更精细的生活方式,更讲究生活的质量和品味。而农村人面对的农、林、牧、副、渔等日常的农业生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使得农村生活更加符合大自然的特性,与自然界有着较大的协调性。以吃饭为例,城市人可能在吃饭的时间安排、菜品搭配、营养均衡、就餐环境等方面都有着较多的考虑,而农村人大多只要满足清新可口、分量充足即可,对就餐环境等方面没有过多的讲究。当然,目前有些农村或者有些农村家庭也开始追求城市人的生活方式,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农村经济获得发展以及城乡互动交流增多,从而造成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渗透所引发的。

社交理念方面,城市重规则法治,乡村重人情热闹。城市是随着人们买卖、交换等各种人、财、物的聚集而形成的,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形成的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但信任又是交易实现的前提。因此,城市人为提高交流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就需要确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因此,相对而言,城市人在社交理念方面,更加看重规则,强调规则的重要性。而农村人由于其所从事的农业生产大多聚集在一个村庄,村庄相对封闭且大家都彼此熟识,因而形成的是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中,大家会很自然地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遵从不成文的村庄风化,彼此间的交往受到村庄风化的约束和其他村民的见证与监督,因此,较讲究人情热闹。

利益理念方面,城市侧重互不侵犯,农村看重适当舍得。追求价值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利益是价值体现的重要方面。由于城市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城市人要安排好自己精致的生活,就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这就逐渐形成了城市人较为看重自己利益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为保障利益的最大化,城市人往往通过协议规范各自的利益边界,达成互不侵犯利益的最佳模式。而在进入现代市场经济以前的农村及农民都存在于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状态中,满足温饱不需要太多的生活成本,所以,农村人往往愿意向亲友邻居馈赠一些自家生产的瓜果蔬菜等,不易产生利益纠纷。

政府要大力引导、积极扶持,将新市民城市文化理念的培育纳入农民市民化体系

由于城乡文化理念存在显著差异,使得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遭遇种种不适。要排解不适,让新市民更快地融入城市,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培育城市文化理念,就需要政府的大力引导和积极扶持,将新市民城市文化理念的培育纳入农民市民化的整个体系。

首先,政府在制定农民市民化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共通性与差异性,提前预估农民进城可能会需要的支持以及会带来的影响。

其次,政府要在农民的市民化过程中为农民适应城市文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例如,可以开展相关的城市文化周末讲堂,邀请一些城市文化专家生动剖析城市文化的基本理念,或者请已经市民化的农民“现身说法”,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新市民答疑解惑。此外,要引导城市市民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欢迎新市民的加入,帮助新市民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一起携手打造美丽城市,建设友好型社区,实现自觉自省。

再次,政府要有计划地提升新市民的就业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政府可以根据人力资源的市场需求,搭建由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及新市民为主体的各方协同式的就业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对新市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实现稳定就业、乐业安居,让其在城市长期就业的过程中逐渐适应城市文化。

最后,政府要进一步优化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将新市民纳入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内。逐渐做好与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的制度衔接,让其从身份制度上的农民待遇转变为所在城市的市民待遇,从而按照市民的文化模式行事。

城市社区要积极包容吸纳新市民,新市民也要主动学习、积极内化城市文化价值理念

城市社区要积极包容吸纳新市民。农民市民化之后,就会分布在城市的各个社区,社区将成为新市民的重要生活载体。因此,社区要积极创造条件包容吸纳新市民,为新市民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提供指导和便利。首先,城市社区要以开放的姿态欢迎新市民,让新市民有机会参加社区活动,并逐渐成为社区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其次,要注重城市社区的开放性建设,构建城市新型社区。社区是市民生活的基本单元和主要场所。要以社区为依托,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基本体系,积极探索和创新社区治理新模式。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加强其对社区内居民的吸引力、影响力、服务力和协调力,增强社区文化活力以引导新市民实现自我转型和重塑,增强其对城市社区的归属感,进而提升其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

新市民自身要主动学习城市文化。农民“市民化”,必须要做好转变观念意识的准备。首先,在进城生活之前,应多阅读一些关于城市文化及其理念的书籍、报刊资料,对城市文化精神有一个前期性的导入。其次,进城之后,要充分意识到城乡之间的文化理念差距,不固步自封,积极融入城市生活,接收新观点新理念。再次,新市民要积极参加城市活动,特别是所在的社区活动,在与其他市民的互动中养成新的行为习惯,积极理解新的行为习惯背后的内在精神。最后,新市民的身份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原有的农村文化不可能完全抛弃,而且农村文化中也有其合理成分,因此,新市民要大胆利用新技术新渠道将自身原有的农村文化理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合理取舍,实现城乡文化理念的积极对接。

城镇化不仅是一项庞大的规划项目和经济工程,更是一次重大的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的变革。离开了城乡文化的融合,缺失了农民对城市文化的理解与接纳,新市民将会难以适应城市生活。良好的城乡文化融合将极大地推动农民市民化,推进城镇化进程,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城市人居生态。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注:本文系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扬帆资助计划”课题“习近平人文交流思想在大学生中的传播与认知研究”(项目编号:BJSZ2016YFZZ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董金莲:《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②李汉宗:《血缘、地缘、业缘:新市民的社会关系转型》,《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责编/宋睿宸 刘芋艺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温祖俊]
标签: 城乡   农民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