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比较研究 > 正文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巴西与韩国比较研究

世界银行(2016)将人均国民收入(GNI)介于1026美元至12475美元的国家定义为中等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3、总人口的71%和贫困人口的73%,其增长与发展关系全球福祉。然而,相关研究显示,中等收入期的增长波动、停滞甚或下降具有一定普遍性,对比这一时期增长绩效不同国家的发展经验,能够为探求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和突破提供参考。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巴西和韩国,试图从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下“出口—增长”联动的视角解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文章后续部分内容为:第一部分对比巴韩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的路径差异;第二部分分析两国经济增长稳定性不同的原因;第三部分说明低增长出现的结构性原因;第四部分提出启示和建议。

一、巴西和韩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两极案例

近代以来,巴西和韩国都经历了由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模式的转变,两国发展轨迹在短暂交集后出现分化。巴西是发展中国家中最早启动现代化的国家之一,在经历20世纪60、70年代期间经济快速增长的“巴西奇迹”后,率先进入中等收入阶段。韩国的现代化起步晚,直至60年代末期时经济总量还远低于巴西。1967年,两国经济差距达到峰值,巴西是韩国人均GNI的2.2倍。此后,两国差距逐步缩小,自80年代起,韩国的人均GNI开始超越巴西,并逐步达到高收入水平,而巴西则危机不断,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区间。

世界银行的相关研究将“中等收入陷阱”做出了相对与绝对标准的划分,巴西和韩国在两重标准下都成为跨越这一发展陷阱的两极案例。就绝对标准而言,世界银行认为长期停滞中等收入区间即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图1描述了1962-2015年期间两国人均GNI的演变,从中可见,巴西在20世纪70年代末前后步入上中等收入区间,但此后始终未能迈过高收入门槛;韩国则在1980年前后升至上中等收入阶段,在1995年进入了高收入阶段。

就相对标准而言,世界银行将中等收入区间定为美国收入的1/8~1/2。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趋同假说”认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最终会发展趋同。因此,“中等收入陷阱”本质上是“赶超”停滞。图1显示了两国人均GNI相对值的变化,可以看到,巴西经济增长先扬后抑,人均GNI相对值在1975年突破0.125(美国收入的1/8)之后,始终在0.23下波动,未能达到高收入标准,对美国的“赶超”陷入停顿甚至回退状态。韩国的人均GNI相对值呈现总体上升趋势,1979年超过0.125,2014年之后超过0.5(美国收入的1/2),“赶超”相对延续,从而成为严格标准下的高收入国家。

现有研究显示,中等收入状态的延续时间与人均GNI的增长速度和稳定性相关。增长率差异是造成巴韩两国跨越中等收入阶段两极表现的直接原因。对比两国的人均GNI增长率,可以看到,虽然其人均GNI增长率均有波动,但巴西多次出现负增长且波动程度远超韩国。尤其是80年代之后,巴西的增长速度大幅减缓且波动加大。以两国人均GNI相同的1981年为起点,彼时高收入门槛值是两国人均收入的7倍,在10年、20年和30年内突破中等收入期应达到的必要增长率如表1所示。此后的30年间,韩国每十年的人均GNI年均增长率依次为13.1%、7.1%和4.8%,为较快跨越中等收入期创造了条件;巴西每十年的人均GNI年均增长率则依次为-0.34%、0.84%和3.1%,低于迅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所需的必要增长率。

综上,巴西和韩国过去50多年间的发展历程对比显示,中等收入时期的增长质量是决定这一阶段延续时间的关键因素。由于增长率无法达到跨越中等收入所需的必要水平且频繁大幅波动,巴西长期深陷这一发展阶段;相反,正是由于保持了相对高质量的增长,韩国得以在发展中经济体中脱颖而出,较早地进入高收入阶段。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