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北京青年人才群体思想观念调查(4)

北京,我想你变成这样

尽快形成与世界城市发展格局相称的人才集聚能力与资源配置能力

建设以北京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是京津冀地区未来发展的共同方向,尽快形成与世界城市发展格局相匹配的人才集聚能力与资源配置能力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关键一环。一方面,作为世界城市的北京,要注意吸收包括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美国波士华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城市群、伦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经验模式,为北京打造世界级城市提供经验借鉴。另一方面,北京作为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区和增长极,在“疏非控人”方面既要注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尊重人才资本自由流动的意愿和需要,也要注意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让政府调控和市场配置发挥合力。

弥合公共服务的区域差距,提高“北京人”的身份认同感

北京作为首都,由于自身特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资源优势,势必会吸引人才在城市聚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已达到2171万人,城市规模较2014年末的2152万人进一步扩大。面对逐年增长的城市人口,通过提高户籍的准入门槛等硬性措施,的确能缓解城市外来人口增量问题;而要解决存量城市人口普遍面临的教育、交通、医疗、生态等问题,只有通过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优化城市使用空间、合理进行产业布局才能解决。以实现城乡、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为基本途径,通过“京津冀协同”和“城乡一体化”两个抓手,建设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促进城市中心人口向副中心移动,疏解北京城市内部的人口压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京市的治理难题。无论是“老北京”还是在北京工作生活的“北漂族”,身份的认同感关系到这些城市建设者是否能够或有意愿融入城市,是否真正关心这个城市的走向。北京等一线城市固然有吸引人才的物质条件,但作为城市管理者,能否在物质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建设和人文关怀,让每一个城市的建设者感受到接纳感与归属感,则关系到城市的文化脉络与发展潜流。

健全人才流动的鼓励机制,促进人才向边远和基层流动

根据前文对北京市劳动人才选择工作地点和职业行业影响因素的分析,提高人才的劳动收入,给予劳动者上升空间,完善社会福利与保障,为劳动者提供优厚的社会资源是劳动人才最为关注的要素。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也提到要提高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保障水平,使他们在政治上受重视、社会上受尊重、经济上得实惠。通过适当倾斜的政策与制度发展边远区域经济,稳住边远地区本土人才,吸引外部区域专业人才。比如,东北地区是近年来人口人才流失状况较为严重的地区,投资和工业困难造成了经济断崖式下滑的严峻形势,人才流失也加剧了东北地区经济振兴复苏的难题。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东北地区净流出180万人口,吉林和黑龙江都在其中。根据东北三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东北三省的生源也持续呈现出外流趋势。与逐年增长的大学毕业生人数相比,遭遇经济困境的东北新增岗位却在减少。只有在宏观上创新经济发展形式,创设新型劳动需求岗位,解决毕业生数量和岗位需求数量、高校热门专业和就业冷门行业之间的矛盾,微观上满足劳动人才对物质收入、社会尊重、政治重视的需要,才能为东北地区留住劳动人才,减少劳动人才在资源洼地的浪费。

引导优秀人才树立合理的择业观,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

当前中国处于经济改革新旧动能转换的升级期,旧的经济动能逐渐衰退,新的动能还未完全形成。社会面临解决就业领域存量和需求、大学输出与社会需要的结构性矛盾差异;大学毕业生面临究竟是按部就班、墨守成规,还是锐意创新、做时代发展的“弄潮儿”等多种困惑。随着国家号召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我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快速成长,特别是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正在运用“互联网+就业”的新模式,吸引众多优秀人才的加入。但同时,社会和市场在评价优秀人才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的现象。一方面,建议劳动人才在择业前充分了解当前社会的需求与自己的专业技能优势,主动适应时代需要;在择业时既要秉持理性务实的态度,也要避免一味追求物质利益而舍弃劳动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建议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时坚持尊重专业、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用人理念,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健全人才评价制度,促进人才的专业化发展。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刘 明 制图:冉 茹】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
标签: 北京   群体   观念   思想   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