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功利主义的当前表现与克服路径

核心提示: 我国一些地方存在功利主义的政绩观,教育和人才培养上也存在着一定程度功利主义倾向。但是,也不能将功利主义标签化或泛化,将正当的利益追求简单地归为功利主义。

【摘要】我国一些地方存在功利主义的政绩观,教育和人才培养上也存在着一定程度功利主义倾向。但是,也不能将功利主义标签化或泛化,将正当的利益追求简单地归为功利主义。

【关键词】功利主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政绩观  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C912.67    【文献标识码】A

功利主义是一种规范伦理,其实质在于将行为的后果或遵循行为规则的后果能否有助于所有当事人功利(快乐、安康、利益、益处、效用、偏好与幸福)总量的最大化视为其是否合乎道德的标准。

功利主义在我国当前有存在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同的利益主体和分配差距,为功利主义存在提供土壤。同时,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说到底是一种利益经济,这就为市场主体的行为提供了功利性基础。因此市场经济与功利主义具有一种内在的价值同构性。另外从伦理道德层面来看,市场经济又是道德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必须遵循市场规则,理性地进入市场,并规范自己的求利行为,以保证市场的有序化运行。如果离开市场规则的制约,市场行为主体违规和失范,非理性地不择手段地逐利,就会使市场运行偏离正确的轨道,出现紊乱和失序。

功利主义的当前表现

在漫长的历史中,功利主义呈现着不同的表现形态。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功利主义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个别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存在功利主义倾向,盲目追求政绩和短期利益。由于功利主义在研判某一行为或规则的正当性时,不是依据其自身的性质,而是基于其所导致的预期或事实上出现的后果(即对普遍福利的贡献度),所以功利主义也被称为后果论。有些政绩是容易看得见、摸得着的,也就是“显绩”,比如GDP增速、招商引资数量、园区开发规模等;有些政绩是短期难见效、不好量化的,也就是“潜绩”,比如交通治理、环境保护、为群众解决难题等。“显绩”与“潜绩”作为政绩的两种表现形式,缺一不可。但是,“显绩”显然对干部升迁的影响来得更为直接,因此一些干部功利主义地主动追求GDP增长。有的领导干部看似敢做敢为,实则不守规矩、不循规律,甚至为了个人升迁而大搞不切实际、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人民日报针对这种现象曾指出,“一些干部惯于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然后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屁股烂账,最后官照当照升,不负任何责任”。

有学者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我国一些中小城市官员的升迁概率与GDP增长关系密切,GDP增速比前任提高0.3%,官员升职概率就高于8%。如果官员任期内长期把钱花在民生和环保上,其升迁概率是负值。尽管这位学者的结论不一定科学,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某些地方的领导干部的功利主义倾向。重政绩、重表面的官场文化还使一些地方把投资更多地放在了看得见的高楼大厦、机场公路,而没有相应地投入到理应与地面发展规模配套的、看不见的地下排水排污工程,以至于某些城市免不了“下雨必涝”的命运。

习近平总书记还批判过某些领导干部在处理抓党建和抓发展关系上存在的功利主义倾向。他说:“在一些领导干部眼中,抓党建同抓发展相比要虚一些,不容易出显绩,一年开几次会布置一下就可以了,不必那么上心用劲。也有一些人认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严治党面临两难选择:过宽没有威慑力,会导致越来越多人闯‘红线’,最终法不责众;过严会束缚人手脚,影响工作活力,干不成事,甚至还会影响自己的选票。这些认识都是不对的。”“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绩又有什么意义呢?”

其次,我国教育和人才培养上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我国人才规模目前位居世界第一,但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一流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相对匮乏,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世界级大师更为稀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出现这种状况与我国人才培养上的功利主义倾向不无关系。由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大多以科研成果数量对研究者评价,导致一些学者为发表文章疲于应付,不愿意从事基础原创性、应用基础及应用技术等费时、费力,又不易出文章的研究工作,而倾向于“短平快”的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说:“科学发现是有规律的,要容忍在科学问题上的‘异端学说’。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动辄用行政化的‘参公管理’约束科学家。很多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还可能引发学术不端。有的科研人员戏言,现在‘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组织科学家们参加国家重大专项、计划、基金项目是必要的,但不要用这些东西把科学家捆死了。”

不能将功利主义标签化

功利主义在我国某些领域和地方确实存在,在某些人身上会体现出来。但是,也不能将功利主义作为标签,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和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事物简单地斥为功利主义。

人们正当的利益追求和权益保障与功利主义存在根本区别。个人利益是关系到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利益问题,是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的首要表现。马克思就明确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列宁也指出,经济利益与每个人的生存密切有关,“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不仅不排斥和否定个人利益,而且承认其存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我们赞同和提倡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和谐统一,同时也明确反对那种极端个人主义。当前,党中央明确提出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因此,不能将人们正当的利益追求贴上功利主义标签。

有的学者指出:“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改革可以说是功利主义改革。”显然,这种说法是不能让人接受的。

首先,功利主义是人的思想和行为逻辑首先强调价值、有用性,用功利眼光、功利态度去观察他人和事物。功利主义具有明确的主体,也就是特定的人和集体。如果没有明确的主体,很难将某种行为界定为功利主义。同样,社会普遍采取某种行为,那么这种行为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功利主义。

就中国的改革来说,它不是由某个人或某些人出于功利主义而设计的。虽然邓小平同志被称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但这绝不意味着这场伟大的改革,从一开始便是他在中南海的办公室里构思好、下发给全国人民去执行的。事实上,这位“总设计师”几乎没有凭空“设计”过任何一项具体的改革举措。换句话说,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设计-执行-反馈”的机械过程,而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试验-总结-推广”的能动过程。邓小平曾说,“中国改革的发明权属于中国农民”,这充分表露了他自己内心中对这场改革的性质的清醒认识:改革是无数默默无闻的渺小行动主体分散地在各自的局部发挥冒险精神、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的探索和试错过程。

其次,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仅仅将其归为功利主义的经济改革是不正确的。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是要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

将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归为功利主义,也是不对的。有的学者指出,中国的“功利主义改革的基本哲学是,经济发展是社会最大的‘善’, GDP 增长是最大的‘善’”。 这种说法与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相违背。我们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作为功利主义来批判和抛弃,在一定程度也就否定了基本路线。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具有客观必然性。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人口的压力和人均资源的相对贫乏还制约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人权,没有生存权、发展权,其他一切人权均无从谈起。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首先应该确立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人必须首先解决好吃、喝、住、穿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活动。

克服功利主义的有效途径

从根本上说,功利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背离的。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克服功利主义。

克服功利主义,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历史重任,经受着时代考验,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处理抓党建和抓发展的关系上,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重要政绩。各级党委要把从严治党责任承担好、落实好,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把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坚决防止“一手硬、一手软”。对各级各部门党组织负责人特别是党委(党组)书记的考核,首先要看抓党建的实效,考核其他党员领导干部工作也要加大这方面的权重。

克服功利主义要从“关键少数”做起,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习总书记的讲话,对纠正一段时间以来存在的唯GDP是瞻、急功近利、只看当前、不计长远的短期行为和错误政绩观,无疑具有导向性作用。简单“以GDP来论英雄”的时代过去了,民生改革、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都要作为重要考核内容。那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拍屁股走人的“三拍”干部的好日子已经结束,不会出现留下一屁股烂账还能官照当、职照升,要实行终身追责制。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人民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是干事创业的价值标准,自当以百姓心为心,以人民利益为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事创业一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我们讲“心中有民”“心中要始终装着老百姓”,不是只在嘴上说说的,而是要用行动来检验,要以是否利民作为政绩的评价标准。

克服功利主义要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各类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他将青少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比喻成“扣好人生的扣子”。他指出: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尊重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立德树人”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教育的神圣使命,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理念、教育结构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治理、教育环境的创新和优化。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但是,培养优秀人才必须改变功利主义倾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宣传思想工作研究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16-

2017RUCSZH01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强化问责,严防用人失察》,《人民日报》,2014年1月22日。

②《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

③《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

责编/周素丽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宋睿宸]
标签: 功利主义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