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传统文化的立德追求 铸造厚泽常青之基础元素
“我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从周天子的雪山而来,捧起孔子的尺牍,亲吻中原的黄土……我是尧的子孙,舜的后裔;我是炎黄儿女,华夏的主!”这是由人大附中朝阳学校高中部学生自创的现代诗歌《我的上下五千年》,诗歌将古史传说、文化遗产和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尽展华夏风采与中华之光,让我们不禁感叹学生醇厚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带着这份惊奇和感叹,我们来到了这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南街的现代化优质学校,见到了学校谢泽运校长,一位长期扎根在一线教学的化学特级教师、深受人大附中先进育人文化浸润的校长。采访中,他首先从母校人大附中的办学追求向我们娓娓道来:“现代化教育的本质体现在立德树人,体现在对人文精神与人性的普遍关注与弘扬,她旨在让人类未来更美好、更幸福。母校人大附中之所以能够屹立于时代的风头浪尖谱写现代教育的华美诗篇,就是因为它在教育家刘彭芝校长的思想引领下,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取向,这是人大附中厚泽常青的原始基因。人大附中朝阳学校与人大附中一脉相承,我们要在朝阳这方土地上传承母校的价值追求和育人文化基因。”立德树人,德育为先。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对于立德树人与传统文化、人文情怀的关系,谢校长继续谈到:“中国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瑰宝是滋养生命、启迪智慧的一泓清泉。在科技文明日益发达和国际化愈演愈烈的今天,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将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置于中国浩瀚广袤的文化海洋,通过入脑入心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纯良德性,这是人大附中朝阳学校立德树人的独特之处。”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学校采撷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以蒙学经典《弟子规》为教材开展蒙学教育;在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发展中心与高中语文教学组联合,通过传统文化讲座和阅读儒家核心经典《论语》对高中生进行儒家文化的熏陶,使其感悟文化瑰宝的魅力,习得古人的美德与智慧。阅读经典,是学生与伟大的心灵、灵魂对话的过程,是内在思索与感悟的过程。在学生的阅读随笔中,我们可以读到学生由对人物命运的思考升华到对人性的思考,敦厚纯良的德行正在形成。与此同时,学校开设了剪纸、茶道、古诗词吟唱、古代文人的才与情、先秦诸子选读、生活中的伦理学等课程,将其纳入课表,成为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高尚人格。2016年,学校高一年级远赴齐鲁大地泰山和曲阜,开展文化寻根之旅,透过古迹实地切身体验儒家文化的精神传统。未来,学生的足迹将会行至西安、南京、杭州,行走在不同的城市感受东方古老文明蕴含的人文价值。为让更多孩子有深入感知传统文化的全新体验,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将教育半径延伸到社区,面向社区孩子开展文化素养班,着眼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小雅诵唱、茶艺观心、书法神韵、京味悠长等课程,期待丰富的传统文化能够滋润更多孩子的成长历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根植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德”构成了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厚泽常青最基础最重要的元素,它带给学生的是精神世界的宁静与充盈,是心灵世界的善良与温情,是全球化背景下坚定不可动摇的文化立场和认同。走进人大附中朝阳学校,我们看到:明媚的阳光下,葱郁的常春藤翠色欲滴,学生相伴聚坐在心语园角亭下的廊座上,捧一本史册,古代传统的美德闪耀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