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互联网时代艺术家的创新与坚守

核心提示: 在大众化娱乐产品借助数字技术疯狂生产,又借助互联网广泛传播的现实面前,需要有人安静下来,回到精神起点,回到现实生存,自然平和,不焦不躁,静静地想想艺术在我们的生存中承担着什么,想想艺术和生命的关系。

【摘要】在大众化娱乐产品借助数字技术疯狂生产,又借助互联网广泛传播的现实面前,需要有人安静下来,回到精神起点,回到现实生存,自然平和,不焦不躁,静静地想想艺术在我们的生存中承担着什么,想想艺术和生命的关系。

【关键词】互联网 新媒体 艺术 灵性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时代,艺术家更需要坚守艺术的本性,维护艺术与生命的关系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对艺术的生存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互联网的平台上,谁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只要愿意,随时自由大秀自己的作品,艺术不再像以往那样神圣。随着互联网的商业化,为追求利益,什么都可以称为“艺术”,粗制滥造的东西会被炒成“精品”,艺术评价体系崩溃,好坏没了标准。纯粹艺术也借助互联网改变了传播方式,小说散文离开纸质期刊出现在手机、平板电脑屏幕里,美术书法不用挂在美术馆的展板上也能流布世间。

在此情形下,艺术家无疑应该顺势而为,提高自己驾驭互联网的能力,利用互联网有效地传播自己的作品,利用数字技术和全新的媒介语言,开拓艺术的表现空间,使自己的艺术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时代性。如果更新潮一点儿,不妨尝试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写作的也写写“直播小说”,画画的也弄弄感官维度和纯体验,给观众提供另类的沉浸感觉。

艺术家除了这些创新选择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选择,那就是坚守。坚守艺术的本性,维护艺术与生命的关系,对于当代艺术家来说,已是当务之急。

在全世界利用数字技术改变生活、创造财富的时候,我们也该反思一下其负面影响。数字技术、新媒体制造的虚拟世界,将我们与真实世界隔开,让我们离开事物的本来,离开自然,离开真相,我们生活在仿真中。在享用数字生活的过程中,人被一步步改造和重塑,人性被一点点遮蔽和抹杀。人不仅变小了,也变得物质了,人比任何时候都渴望物质和欲望的满足,人之身为物役,人之心为形役,人离开原初的简单、纯粹和高贵,变得实用、功利和物质。神圣、正面的价值体系被解构,朴素、纯真、厚道、善良、博爱等人类美好的品性也被抛弃。

互联网时代最可怕的还是人的灵性消失。人对自身之外事物的感知能力,对超然世界,对形而上的、无形的东西的感悟能力,是我们的天性。在繁星满天的夜晚,仰望天空,看着那浩瀚宇宙,我们能不能感受到无限和永恒?有灵性就能感受到,就会从心底生发出敬畏和诗意。若没有灵性,看到就只有点点光亮,如果说感受到什么,可能会是一片虚无。

人还有另外一种能力,那就是对自身内在生命状态的体悟和觉知能力。现在人的精神被挤压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人比任何时候都纠结痛苦,可是真正感受到这纠结和痛苦的人有多少?人不再内观自省,人麻木了,即便有痛苦,也是为挣不到大钱、物欲得不到满足而痛苦。有谁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而焦虑,那他一定被认为精神不正常,或者是吃饱饭撑得瞎折腾。

失去灵性和精神的人,对万物的领悟能力衰竭,与混沌世界的联系中断,对生命真谛的感悟力减弱。人需要自救,而自救的一个主要方式就是艺术活动。这个时代太需要真正的艺术活动,太需要真正的艺术家和艺术品了。因为艺术能使灵性觉醒,使生命闪烁出精神光辉。

真正的艺术,是艺术家用心感知世界、感知万物的结果,也要用心、用生命去体认

有人会说,现在是追求物质和享乐的时代,什么灵性、精神、艺术,这些通通被人们束之高阁,或敬而远之。时下网上点赞数最高而被置于最靠上位置的当红作品,肯定是那些能够满足人们娱乐需求的产品,这些产品是媒介与艺术嫁接的产物。生产者为了卖个好价钱,一般也称它为“艺术”。但这类“艺术”由商业模式操作而成,作为文化商品在互联网这个大型商场里出售,有明确的利益诉求。利益在哪儿,他们的创作就在哪儿,其产品是趋时的、媚俗的、休闲娱乐的、精神减压的、欲望释放的。生产者利用新媒体的造势功能,培育了一代“啃网族”的享受和娱乐需求,为他们快餐式的文化产品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对于接受者而言,这些产品是一次性的,爽了、开心了就完事了,不必去想也完全想不起来它叙述了什么,事实也不需要接受者记住和回味,不需要余音绕梁三日。它给予接受者的体验是感官维度上的,是游戏式的心理快感,让接受者得到的是抚慰和释放。如果我们用心去感受、用生命去触碰这些作品时,哪怕是巨制,也会发现它缺少心的节律,缺少生命的温度,缺少人的灵性和气韵。因为它毕竟不是艺术。

与之相比,真正的艺术,是艺术家用心感知世界、感知万物的结果,是艺术家内在生命的外化。接受它不能只用眼和耳去消费,而且要用心、用生命去体认,说白了,欣赏艺术是用心灵感悟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的过程。艺术的创造者,没有物质功利,只是想通过创作去体证、显现、安顿生命,创作是他们活着的方式,是他们生命运动的本身。他们作品的传播对象,也自然是那些对自己生命状态关注、对自己内在纠结敏感、对生存困境和精神问题要问个究竟的人。

创作和受用真正艺术的人,是能守住自己的灵性的人。灵性能让他对万物有感悟能力,能通万物之灵,能体会到与万物息息相通的那种气息,使自己生存于万物的气场中;灵性还能让他对自己的生命状态有感受能力,能体验自己的内在生命,实现内在体悟和觉醒。

互联网时代对艺术本质的坚守,是一种抵制向壁虚造、抵制浮华立异,回归生命本然的行为

技术进步确实能改变人的生活,改变世界的面貌,但是,它们最终改变不了人的本质。对于艺术而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对艺术的影响只是介质层面的,不是有了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有了虚拟性、互动性、体验性,画就不是画、小说就不是小说、戏剧就不是戏剧了。人的本性在,艺术的根本就不变。

说了这些,是要强调在大众化娱乐产品借助数字技术疯狂生产,又借助互联网广泛传播的现实面前,需要有人安静下来,回到精神起点,回到现实生存,回到自己的个体生命上,自然平和,不焦不躁,静静地想想艺术在我们的生存中承担着什么,想想艺术和生命的关系;需要有人理性面对娱乐狂欢和虚拟大潮,直面现实生存,体验具体的生命在与外界发生关系时的种种反应,真诚面对自己的生存和精神问题,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在纠结和灵魂挣扎,并诉诸于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艺术本质的坚守,是一种抵制向壁虚造、抵制浮华立异,回归现实,回归真相,回归生命本然的悲壮行为。

最后,我想对21世纪的西西弗斯神话做个实用性应用:在茂密的森林里,一群蚂蚁被粘在一只千年巨蛛编织的蛛网上。别的蚂蚁躺在这坚固的网上感到舒服极了,吹着小风晒着太阳,十分惬意。有一只蚂蚁突然觉悟,不再随大流,用全身力气咬断每一根蛛线,纵身一跳,重重地落在地上。其他蚂蚁惊讶和不屑,咕哝着:“真是的,有福不享,干嘛要把自己摔死呢?”这个时代需要许许多多的艺术家像那只咬断蛛线的蚂蚁,哪怕摔得粉身碎骨,也要回到养育生命的地上,老老实实地把小说写好,把戏编好,把电影拍好。做这些,可能孤独寒酸,但那是他们分内的事。

责编/周素丽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肖晗题]
标签: 艺术家   互联网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