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地方要闻 > 正文

河南商水放“惠民”大招,禁烧工作成效明显

又是一年秋收季,秸秆问题又来袭。对于农业大市周口而言,每年秋收季节,基层干部分班包片,24小时守在地头严防秸秆焚烧成了常态。今年,该市拿出1000万元资金鼓励购买农机,推广秸秆就地还田、深耕土地,焚烧秸秆的现象得到了有效解决。

近日,在周口市商水县农村走访发现,收割后的农田看不到秸秆,更找不到着火的痕迹,映入眼帘的,是一台台农机粉碎秸秆、深耕土地的场景。

深耕的农田

深耕的农田

周口农业大市的“定位”由来已久,1000多万亩的农田面积足以让周口守得住这顶“桂冠”。然而光环的背后,也有一些烦恼,每年农忙时节的秸秆问题,常常困扰一大批乡镇基层干部。

商水县是毗邻周口市区最近的县域,以这个县为例,今年玉米种植面积100万亩左右,保守估计,每亩地产生1200斤左右秸秆,那么全县所有玉米地产生的秸秆高达约12亿斤,这个数字比该县夏粮总产11亿斤还要多。

“过去我们这都‘时髦’点秸秆,懒省劲儿,镇里干部看都看不住,你看住东边,西边着了;你看住南边,北边着了,跑都跑不过来。”昨日上午,商水县谭庄镇张场村72岁的村民张付振告诉我们,打个比方说,那时候过个秋忙季,就像过“火焰山”。一个教训是,去年秋季,商水县因为禁烧不力,和另外10个县一起被省政府约谈,河南省环保厅的监测数据显示,商水县最多发现了59个火点。

今年秋季,我们走进商水县查看,发现乡镇干部的禁烧力度着实不小,随处可见宣传车、指挥部、禁烧标语,甚至连消防车都未雨绸缪开到地头,一副严防死守的阵势。

禁烧指挥部当‘家’

禁烧指挥部当‘家’

“我们就把禁烧指挥部当‘家’,立了军令状,只要因防守疏忽导致秸秆着火,我们就地辞职回家。”在谭庄镇紧邻宁洛高速公路的一个禁烧指挥部,一位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说。现场我们可以看到,简易搭建的指挥部里锅碗瓢盆一应俱全,夜里睡觉的铺盖卷也带进了指挥部。

转变:没人烧秸秆,政府引导就地粉碎还田,深耕土地另补钱

板结成土坷拉

板结成土坷拉


“你看,再不深耕这地就毁了。”站在张场村一块正在耕作的农田里,商水县谭庄镇党委书记桑旻抓起一大块土坷拉重重地摔在地上,坷垃没有碎,“这都板结成啥样了,整个土壤结构都毁了,必须深耕、深翻”。

我们注意到,一大片等待深耕的农田里,玉米刚收割完毕,地面上有一层薄薄的碎片性玉米秸秆。当地村民介绍说,这是把秸秆粉碎就地还田了,等到深耕后,碎秸秆被埋在地下60厘米深的土层,化作肥料有利下一茬冬小麦生长。

“不点了,不点了,再也不点(秸秆)了,给钱也不点了。”提及今年的秸秆处理,村民老张一连说了几个“不点了”。在他看来,往年点秸秆虽然省劲、方便,但污染了空气,破坏了土壤结构。“今年镇里宣传综合利用秸秆,就地还田,深耕土地每亩地还有补助,谁还去点秸秆啊,再点那不傻了吗?”老张笑着说。

桑旻向我们介绍说,秸秆还田只是他们做出的第一步,第二部是帮助农民提高产量。如何提高?就是深耕土地,有的耕地连续30年没有深耕,板结得像水泥块一样结实,抗旱浇不透,肥料渗不透,粮食咋能长好?今年我们打了“组合拳”,鼓励秸秆还田和土地深耕,既为秸秆找出路,还为高产想办法,群众自然欢迎、支持。

而为了鼓励机械化作业实行秸秆还田和土地深耕,今年,周口市农机部门投入1000万元用于农机累加补贴,具体用于秸秆还田机、深耕机和深松机等6类农业机械的累加补贴。周口市农机局要求,要“推进玉米等农作物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为秸秆禁烧提供支撑,为改善大气质量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张莉]
标签: 惠民   商水   工作成效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