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科学把握社会治理的中国特色和推进关键

作者:朱世欣  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副院长

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加强基层治理提出新的要求。

河南省委高度重视基层基础工作,今年4月27日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以新时代党的建设为根本的基层基础工作的若干意见》。王国生书记亲自研究谋划,多次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面意见,组织开展大调研,将这项工作列为今后几年省委的重点工作,强调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就是要进一步树牢大抓基层基础的鲜明导向。

就中国当前的社会实践来看,基层基础主要包含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等方面,核心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重点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在河南,地方各级政府也在不断创新社会治理工作。

推进社会治理的四个关键

从中央到基层,公共政策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交织在基层,绘成了一副基层治理图。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际上是需要各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让这幅图更加和谐有序,美不胜收。

近期在焦作等地调研中,看到河南各地以党建带动群建,发动依靠群众,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断丰富和发展基层社会治理的内涵。在基层,群众人心齐了,气顺了,党群关系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很多触动利益之事都能轻松推进,真正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巨大的国家治理效能。结合对各地党建带动社会治理工作的梳理,管窥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一些成功“奥妙”,更加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仔细梳理基层治理脉络,可以发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把握四个关键点。

一是,党建引领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引擎

中国革命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结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和合法地位,也是带领全国人民奋斗中锤炼出来的。

首先,要锤炼党组织和党员。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新的历史阶段,面对民族复兴的伟大任务,更加需要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加强对各项事业的领导。在具体工作中,如何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是问题关键,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锤炼基层党组织,要按照战斗堡垒的标准,从时间、空间、具体任务上保障党员的组织活动。锤炼党员,要加强对党员的管理教育,培养党员意识和担当精神。鼓励党员作为基层发展带头人为实施广泛的社会动员提供组织和人力保障。

其次,要强化党员和群众的亲密关系。让党员在群众面前亮相,让党组织触手可及,实现党和群众的零距离接触。在基层治理中,每个党员身份、联系方式都在社区、村庄公开,堂堂正正展示,方便群众随时联系监督。在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中,激活社区老党员、老干部,加入各种组织参与引领基层管理活动。在党员带领下,让群众也积极参与进来,每一件事情,都经过群众反复讨论,决策更科学、程序更民主、效果更切实,充分保障群众权益。通过这种“共建、共治、共享”模式,增加了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推进了基层和谐发展。

二是,依靠群众是基层治理现代化之基

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为了群众,这是基层治理创新成功的根本。如何实现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一方面抓权力结构上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又以具体发展任务为引领,深入推进社会动员。

在顶层设计方面,要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根据实际需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在政府机构中设置了专门负责基层治理部门。

管理是自上而下的,治理是多向的,机构设置只是主干,要有灵活的触角才能做实,需要更灵活地进行社会动员,更扎实地推进建设工作。实践中以解决群众最关心的事情为出发点来抓基层治理,每一件事情强调群众的参与率。群众参与度比较高的事件,政府部门考虑优先开展,充分把群众的自我意识调动起来,实现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统一。

推进社会治理一定要凸显政治功能。在全新的社会治理模式中,充分凸显了党组织和党员发挥的作用。这样每件惠民之事,都与党的符号密切相关,让基层群众充分知道党的作用。通过种种民生小事,带动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整个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做到两个维护。

三是,有活力的群团组织是温情纽带

社会治理理论认为,社会组织是集体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公民参与的重要渠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参与。

基层群团组织是一种重要的治理资源,通过党对群团组织的领导,不断增强群团组织对党的向心力,巩固党和政府的社会基础,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会治理体系。

党员和干部要积极融入群团组织。通过这些全面触及群众的社会团体,可以把更多的群众带到党组织引领的发展方向上来。很多治理难题,通过社团中的家庭成员做工作,一说就通了。西方学者福柯认为,现代权力是毛细血管状的,它在日常的社会实践中作用于社会机体的每一末端。群团组织巧妙地发挥了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作用,理顺了基层区域,融洽了党群关系。

四是,基层治理要有实体平台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要实现治理改善,推进人的思想改造,必须有相应的环境。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群众的空间离散性很强。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这种空间离散状态不能带给群众幸福感,也不利于公共事物的解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让更多群众走进公共空间,关心公共事务,就要推进兴建党建综合体等公共平台,容纳文化广场、志愿服务平台、儿童关爱园地、老人照料中心、银行、快递等种种设施,为群众提供全方位便民服务。

该平台有三种基本功能:一是生活服务功能,二是政策宣传功能,三是学习交往功能。群众粘合度增加了,才能更好进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传播工作,才能更好服务群众,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参与感。

社会治理的实践经验

“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而是要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出发来创造性前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建设发展中探索出来的科学制度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党带领人民把“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是得益于这扎根于独特民族文化、历史传统而形成的治理体系。

充分的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实际上就是一种公众的参与过程。中国的社会治理,真正的创新在基层,把基层调动起来,我们的事业就会充满生机与希望。从河南各地的实践来看,社会治理成为搅动每一个公众的抓手,基层社会治理的每一招,都在于刺激公众不断参与政治。在每一个基层细胞,也实现了公众的广泛而深入的参与。

有序的权力分配。河南推进的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权力分配的有序性。党是社会治理领导力量。河南的基层社会治理,由组织部门来具体牵头领导。社会治理的目标直指公众福利。河南基层社会治理,以项目为引导,其目标直指公众利益的合理满足。社区环境、集体财产、公众利益等具体的事务性目标,在社会治理中不断取得成果,也即利益合理分配的实现。

[责任编辑:王克]
标签: 社会治理   中国特色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