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文史 > 正文

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色彩

核心提示: 庄子继承了春秋时期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并对其进一步深入探讨,形成了超脱于世俗之外的“齐物”“虚无”等思想。庄子在追求精神超脱、自然无为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世俗的留恋与关怀,显示了庄子思想的种种悖论。而这种悖论恰恰反映了他对世事的失望彷徨,以及无法排遣的悲观主义色彩。

【摘要】庄子继承了春秋时期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并对其进一步深入探讨,形成了超脱于世俗之外的“齐物”“虚无”等思想。庄子在追求精神超脱、自然无为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世俗的留恋与关怀,显示了庄子思想的种种悖论。而这种悖论恰恰反映了他对世事的失望彷徨,以及无法排遣的悲观主义色彩。

【关键词】庄子  悲观主义  齐物  道法自然  虚无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淮南子·应训道》言:“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①大凡天地万物,都是对立而生,物物相克,物我相生。因而,当事物发展至顶峰时必然会走向其对立面,此所谓物极必反。庄子在先秦诸子百家之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不似杨朱等人营营于名利,亦不似曾孟等人高谈救世之学,他隐于山林,笑傲自然,藐视权贵,孤傲群芳。正因如此,后世许多人将庄子视为一个豁达的乐观主义者,却鲜有人深究庄子思想中的悲愤情怀与悲剧色彩。

追寻自我意志的自由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种升华,也体现了庄子对现实的无奈与愤懑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庄子“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②,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庄子的大致生活背景:战国诸国混战,百家争鸣,各派为推行自家学说而纷纷指斥其它学派学说,甚至有些学派为了迎合时局而提出一些违背天道的理论主张。时局动荡,整个学术界亦如时局一般纷乱争斗,庄子生于此时,必然会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庄子列传置于老子之下,以明庄子对老子学术的沿袭与继承。老子在《追逐游》《秋水》等篇中阐释了“无己”“无功”和“无名”的概念。“无己”就是忘掉自身形骸的存在,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无功”和“无名”则是反对追求功名利禄。“无己”“无功”“无名”是庄子的处世哲学。而庄子看似洒脱、乐观的处世态度其实是由悲观主义发展演变而来的。

《庄子·秋水》载:“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而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③庄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回绝楚王授予的高官厚禄,态度决绝,这与其所倡导的“无功”“无名”之主张一致。抛弃功名利禄,追寻自我意志的自由,这诚然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种升华,但其中也体现了庄子对现实的无奈与愤懑。庄子所推行的“无功”“无名”显然不符合群雄逐鹿的时局。因此,庄子虽有大家之名,但其政治主张却很难得以推行。因而庄子宁愿自由徜徉于自然山水之间,也不愿受制于君王。从徘徊于人世尘网到洒脱翱翔于山水之间,庄子的人生哲学的转变是其对人世的痛彻体悟,是一种从失望到寄情于山水求得心灵解脱的心路历程。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谭峰]
标签: 虚无主义   庄子   色彩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