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文史 > 正文

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色彩(2)

核心提示: 庄子继承了春秋时期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并对其进一步深入探讨,形成了超脱于世俗之外的“齐物”“虚无”等思想。庄子在追求精神超脱、自然无为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世俗的留恋与关怀,显示了庄子思想的种种悖论。而这种悖论恰恰反映了他对世事的失望彷徨,以及无法排遣的悲观主义色彩。

庄子认为,人在自然之道面前常常表现出无能为力的状态

天人关系,是先秦诸子百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儒家看来,天人关系之中,人占有主导地位;而庄子的观点则恰恰相反,在他看来,主导人世间一切的力量都来源于“天道”,亦即自然之法则。天道是主宰人命运的最大力量,人在自然之道面前常常表现出一种无能为力。而庄子所言的“道”其实就是我们当今所说的自然规律,那么在自然规律面前,人是否只能俯首称臣?当然不是,我们人类从先秦至今的发展过程显示了天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一方面,人必须尊重自然,人的行为活动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人在自然面前也绝非一味被动听之任之,而是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利用自然、改变自然。人类在自然生死面前无能为力,但是可以通过医疗救治和养生护理等手段延长生命的长度。

虚无主义价值观的消极意味

由于庄子在现实之中迷茫彷徨,因而他构建了一个虚无的价值审视标准来排解内心的矛盾与无奈。“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恬淡、寂寞、虚空、武威,这是天地赖以均衡的基准,而且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在庄子的世界里,虚无是一种超功利的价值存在。

首先,虚无主义价值观否定各派的价值观。在《庄子》一书中,对儒、墨、纵横等诸学派是持一种否定和批判的态度。在庄子看来,在这个局势纷乱的时代,各个学派各执一词,其价值判断也各不相同,“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④。既然其他各学派都只是偏于一隅,自说自话,看似都有其道理,却都很片面,割裂客观世界整体的认识,损害了“内圣外王”之道。而儒家的“忠孝节义”,是对趋利避害人性的扼杀;杨朱之学的“汲汲于利益”是苑囿自身的樊篱;墨家的“兼爱平等”则是对“道”的损害,扰乱人心。大凡至圣之人,能够摆脱这些功名利禄的诱惑,顺应自然,在精神上超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绝对自由和人生幸福。

其次,虚无主义本身是一种诡谲的相对论。《庄子》中许多篇目都显示了庄子的辩论才学,而他的高超的辩论才能是以诡谲的相对论为根基的。庄子与惠施为知音好友,二人的辩论也常为人津津乐道。在《秋水》中,庄子与惠施关于“鱼之乐”的辩论,充分体现了庄子的思辨哲学,庄子看似在整场辩论中取得了胜利,但这只是“后息者胜”。因为按照这种相对辩论哲学的模式,整场辩论赛是无休止的,永远分不出胜负。这种带有诡辩色彩的相对主义是庄子思辨的主要哲学基础。庄子从相对主义立场出发,讨论人世的言论争辩与价值观问题。世间任何一物,皆可做客,被称为彼;同样,任何一物,皆可做主,被称为此。此与彼、主与客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是相对而言的,无此亦无彼,无主亦无客。推及这种理念,庄子认为世间是无是非标准的,因而各学派之间的论战是毫无意义的。而就整个社会而言,庄子发展了“绝圣弃智”的思想,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只有整个社会弃规矩、破圣法,才能真正达到天下大治的境界。庄子的这种相对论虽然看似合理,但实质上却是一种诡辩论,按照庄子的说法,一切是非的判断都是毫无意义,应该终止的,那么庄子批驳儒家之学说也显然是多余的,因而,庄子的相对主义也是唯心主义的体现。

再次,虚无主义其实是一种避世思想。庄子所构建的虚无世界,是超脱于世俗之上的,但从《庄子》中我们可以窥见庄子仍无法摆脱世俗的牵绊。他一方面要求个人超脱于世俗之外,另一方面却又大骂世俗;一方面主张万物平等,一方面却又认为物有鲲鹏之高远,亦有鹓鶵之浅陋。在《庄子》一书之中,透露出许多的矛盾之处,这恰恰也反映出庄子既眷恋和重视现实社会,却又在社会纷乱的局面之中难以找到解脱的办法,进而彷徨无助,只能悲观求助于自然之道。因而,他推崇儒家的仁义礼智和法家的刑赏,却又因两家思想与“道法自然”思想的实质相悖而加以批判。庄子透过其虚无主义解析政治理念,认为乱世之中应先保全其身,而那些汲汲于功名利禄或一心想着匡扶社稷之人往往不会有好的结局,只有在虚无之中保存恬淡清净,方能超然于万物,获得真正的幸福。这种政治理念与消极的人生态度或许就是庄子对世俗之事与时局的失望之后的痛彻体悟吧!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注释】

①陈广忠:《淮南子全注全译》,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98页。

②文天:《史记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234页。

③④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36页、第1022页。

责编/周素丽  王妍卓(见习)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谭峰]
标签: 虚无主义   庄子   色彩   思想